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教學設計
2、其他的分配方式:教師利用學生家庭成員收入情況數據表,結合教材59頁關于“小吳”的材料導入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板書: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情境三: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小李說:“最近我家開了個小商店,收入比我的工資還高。”
老王說:“我利用雙利日為一家私營企業當技術顧問,報酬很豐厚。”
小張說:“我買了一只股票,現在每股升了兩元。”
思考:他們工資外的收入屬于哪種收入分配方式?
教師引出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知識。
拓展知識: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觀必然性,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分配方式。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總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不可能實行單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種分配方式。同時也是由 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的,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實行按勞分配,但在其他非公有制經濟中,就不能按勞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勞分配的方式了。也只有這樣,在非公有制經濟中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0頁漫畫材料,加深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認識。
教師小結:(1)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中,“個體”既是勞動者,又是 經營者、投資者,不僅付出勞動,謀劃發展,還要承擔經營風險,而且其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2)按生產要素分配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各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
3、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展示本班學生家庭成員收入情況數據表,學生分析數據表并探究:我國目前的分配制度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嗎?為什么?堅持我國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觀必然性是什么?
(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我國實行這種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第一,從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角度進行分析。第二從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角度進行分析。第三,從目前我國勞動者勞動的性質和特點進行分析。教師最后再對學生的分析進行總結歸納,明確實行這種分配制度的意義,達到突破難點。)
4、課堂討論:社會主義的根 本原則是共同富裕,這也是正確處理分配關系的目標。而xx大報告卻進一步明確指出“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矛盾嗎?為什么?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再以代表的形式發表意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對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最后老師加以總結,為進一步闡釋初次分配再分配兼顧效率與公平打下基礎,加深學生的理解。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進行當堂檢測。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我國個人收入的分配制度,那么,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原則又是什么呢?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兼顧效率與公平。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再分配如何實現公平,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
九、板書設計
含義 —— 多勞多得、少勞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