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出理性的一票
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選民的自由選擇,選民可能誤認為將要當選者已事先“內定”,因而積極性受到影響。 如果對競選不加以有效規范,容易導致虛假宣傳、金錢交易等情況的發生。
[注:關于競選,實際上競選是差額選舉的一個環節。]
綜上所述,不同的選舉方式各有利弊,不能籠統的說哪種方式更好,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采取何種選舉方式是不同的。那么應怎樣選擇選舉方式呢?我們先來看一下我國民主選舉的歷程。
幻燈片顯示:我國民主選舉的歷程
◆1953年12月,我國進行首次普選,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其中鄉鎮人大代表實行直接選舉,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實行等額選舉。
◆1979年,我國擴大了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規定實行差額選舉。
◆1986年,我國各級人大代表一律實行差額選舉。
◆1995年,我國簡化了直接選舉的程序。
◆XX年,人大代表進行換屆選舉,采用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其中,縣鄉人大代表實行直接選舉,各級人大代表實行差額選舉。
從中看出我國的民主選舉有何變化?為何變化?
師總結:從我國人大代表選舉方式的演變來看:
——新中國成立初,人大代表的選舉,主要在小范圍內(鄉鎮一級)實行直接選舉。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實行等額選舉。
——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政治參與能力的不斷提高,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級,實行了普遍的差額選舉。
由此可見:
(二)選擇選舉方式的主要依據(重點)
采用什么樣的選舉方式,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要根據社會經濟制度、物質生活條件、選民的文化水平等具體條件來定。選舉方式的選擇必須體現國家性質,并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
師:結合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情,我國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取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的選舉方式。
(三)我國采取的選舉方式(重點)
——直接選舉與間接選舉相結合(p18頁第一段)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要采用符合人民利益的選舉方式;同時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對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很不平衡的狀況,決定了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要采取此方式。
閱讀思考:前些日子坐長途汽車到縣區辦事,幾位農村婦女正在議論著村里換屆選舉的事情。其中一位興致勃勃地講“誰誰為拉選票昨天給俺家里又送來一只不銹鋼盆”,另一個哈哈大笑道“俺廚房里光是不銹鋼鍋就有好幾個,全是咱們村那幾個想當官的老爺們比著送的,管他選誰不選誰呢,先收下再說”。你一言我一語,分明是“三個女人一臺戲”。但作為“觀眾”的我聽在耳里,卻亂在心頭。
——截選自新華網
作者對長途汽車上的一幕感到了心亂,為何會心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