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
講授新課
下面大家一起看一張圖片。(毛巾圖片)
這條毛巾看起來很普通,跟大家平時用的好像沒有什么區別,但我把他拿出來講就肯定不是一條普通的毛巾。你們知道他的售價是多少嗎?他的價格是八萬八,為何它能賣這么高的價錢呢?關鍵就在于上面的這朵花,這朵花是用水晶鑲嵌起來的。大家都知道水晶石比較貴重的東西,他的生產比較復雜,要經過切割打磨才能完成,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也就是說生產這一條毛巾所花費的勞動時間要比普通的毛巾多得多。根據前面我們學過的知識,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一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那么這一條毛巾的價值就比普通的毛巾大。價值規律有兩個要點,這就是第一點: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一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接著我們將價值規律的另一個要點。首先提個問題。
(提問)古今中外,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要想買賣雙方都滿意而歸,必須遵循什么原則?
買賣公平。所謂買賣公平,就是商品交換中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否則,一方占便宜,一方吃虧,商品交換或者不可能進行,或者不可能持久。
教
學
過
程
及
內
容
那么,怎樣說明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的商品是等價的呢?我們說,只要兩種商品都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交換,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就是等價交換,交換遂成互利的事。所以,千百年來,隱藏在商品經濟背后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就是: “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正確理解價值規律的內容,應把握它的幾層含義:(1)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2)等價交換原則。商品交換的比例,要以雙方商品的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提問)請回答第25頁“想一想”所提問題:“貨幣出現以前的物物交換是否是等價交換?為什么?
貨幣出現以前,在物物交換的早期階段,買賣雙方考慮的主要是自己的需要,而把自己多余的產品與對方交換,此時不大在乎是否等價。后來的物物交換,則是等價交換。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所有者,只有它們都按照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交換才是公平合理而互利的,否則,一方占便宜,一方吃虧,商品交換就無法長期進行下去。例如,2只羊=1把斧子,說明生產2只羊與1把斧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等,二者的交換是等價交換。舉例:一支鉛筆和學生的一支鋼筆交換能否進行
(提問)貨幣出現以后,等價交換的原則又是怎樣貫徹的呢?
舉例:沖馬桶用海水 廣東擬推行分管供水按質收費
飲用水和洗浴水采用優質自來水,沖馬桶的水則用海水或經處理的污水,幾種用水分別由專管供應,并按質收費。我們現在的用水只有一種,就是符合國家規定的經過幾層過濾的“純淡水”。但是用戶在實際用水過程中卻不一定非要用“純淡水”,例如沖廁所、澆花的水大可用只經過基本過濾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