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第一框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必修1政治新學案)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貨幣本質的再認再現能力。貨幣是特殊的商品,但這不是貨幣的本質;貴金屬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貨幣,這也不是貨幣的本質;任何商品都有價值,貨幣的本質并不是因為它具有價值。正確答案為c。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貨幣的基本職能是本課知識的核心。現實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貨幣,不了解貨幣的職能,就無法真正懂得貨幣,就無法適應經濟生活的需要。這部分教材編寫的邏輯順序是:貨幣的一個基本職能是價值尺度──價值尺度是指貨幣作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用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商品價值就是價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要準確理解貨幣的基本職能,需要掌握以下知識。
1.價值尺度職能
(1)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作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的職能。
(2)貨幣之所以能具有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有價值。
(3)價值尺度與價格的關系。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貨幣產生以后,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貨幣來表現,商品價值的大小就表現為貨幣的多少。對貨幣來說,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而對商品價值而言,就表現為商品的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4)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要觀念上的貨幣即可,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5)貨幣充當價值尺度,自身必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貨幣單位。
2.流通手段
(1)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2)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關系。這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進行交換。
(3)初期的商品交換與商品流通的關系。初期的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可用公式表示為: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后,交換就以貨幣為媒介,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可用公式表示為:商品—貨幣—商品。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第一,前者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后者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第二,前者在貨幣產生前就存在了,后者則是在貨幣產生后才出現的;第三,前者買、賣是同時進行的,雙方滿意就可成交,后者買和賣在時間上、空間上都是分離的。
(4)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而不能只是觀念上的貨幣。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的流通速度所決定。
3.貨幣除了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種基本職能外,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等職能。
例題:下列有關貨幣職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是隨著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②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體現③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產生時就具有的兩種基本職能④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的價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貨幣職能的分析比較能力。隨著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因此,①選項錯誤。正確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