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一課《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了解貨幣的產生過程,并思考第3頁三個思考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隨著交換的擴大,交換的難度越來越大。因為交換成功必須是交換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商品。在交換中人們發現,某種商品大家都樂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換成它,在用它去換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換兩次就成功了。于是,這種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從商品中分離出來,成為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我們把它叫做一般等價物。
在歷史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很多,后來,一般等價物又發生了變化呢?請看課本。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
教師活動: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
人們固定的用金銀而不是其他商品來充當一般等價物。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找出金銀的特點)。
教師總結:當人們固定的用金銀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時候,我們就把金銀這種商品叫做貨幣。因此,貨幣就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教學過渡:貨幣產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換中起什么作用呢?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這就是貨幣的職能問題。
2、貨幣的基本職能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第3-5頁,看看貨幣有哪兩種基本職能?分別是什么意思?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找出問題。
教師活動:總結講評。
(1)、貨幣有兩種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就是作為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價值,也就是包含的人類勞動多少用金銀表示出來。
提出問題:金銀為什么成為價值尺度,衡量商品價值大。
教師點評:因為金銀是商品,有價值,可以與商品價值作比較。
用金銀表示出來的商品價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價格。平時我們說某種商品多少錢,就是指商品的價格。
需要說明的是,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時,不需要現實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4頁,思考這種商品交換活動與直接的無物交換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找出問題。
教師活動:總結講評。
在直接的物物交換中,賣和買兩個過程是同時進行的,不可以分開的。貨幣產生后,商品交換是以貨幣為中間媒介進行的,交換活動分成賣和買兩個過程,賣和買在時間上、空間上都可以分開。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換活動是不是這樣?
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貨幣――商品。
教師點撥:在商品流通中,貨幣發揮了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中間媒介,這種作用或者叫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師點撥:在商品流通中,貨幣能否是觀念中的貨幣,而不用現實貨幣?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必須是現實貨幣,因為它是財富的代表。
教師活動:同學們看教材第5頁一二自然段內容,思考:貨幣產生后的商品交換方式,給商品生產者帶來什么樣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