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反比例》教案(精選5篇)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反比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二、自主探究
。ㄒ唬┙虒W例1
1.出示例1,提出觀察思考要求:
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這個表同復習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兩種量是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
教師板書: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
(2)每小時加工的數量擴大,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縮小;每小時加工的數量縮小,所需的加工時間反而擴大。
教師追問:這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嗎?為什么?
。3)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都是600.
2.這個600實際上就是什么?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和零件總數,怎樣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師板書:零件總數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
3.小結
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每小時加工數和加工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每小時加工數變化,加工時間也隨著變化,每小時加工數乘以加工時間等于零件總數,這里的零件總數是一定的。
。ǘ┙虒W例2
1.出示例2,根據題意,學生口述填表。
2.教師提問:
。1)表中有哪兩種量?是相關聯的量嗎?
教師板書:每本張數和裝訂本數
。2)裝訂的本數是怎樣隨著每本的張數變化的?
。3)表中的兩種量有什么變化規律?
(三)比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1.請你比較例1和例2,它們有什么相同點?
。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
。2)都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
。3)都是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
2.教師小結
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就把它們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關系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
教師板書: xy =k(一定)
三、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斷時,同學們要按照反比例的意義,認真分析,做出正確的判斷。
2、通過今天的學習,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四、課堂練習
完成教材43頁做一做
五、課后作業
練習七6、7、8、9題。
六、板書設計
成反比例的量 xy=k(一定)
每小時加工數×加工時間=零件總數(一定)
每本頁數×裝訂本數=紙的總頁數(一定)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反比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義,經初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重點難點1.通過具體問題認識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 特征
教學難點:
認識反比例,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預習24---26頁內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兩個表中量變化關系相同嗎?
3、三個情境中的兩個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為什么?
二、展示與交流
利用反義詞來導入今天研究的課題。今天研究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的變化規律
情境(一)
認識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線及乘法表中積是12的曲線。
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個加數隨另一個加數的變化而變化;乘法表中積是12,一個乘數隨另一個乘數的變化而變化。
情境(二)
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速度和時間的表填完整,當速度發生變化時,時間怎樣變化?每
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各是多少?你有什么發現?獨立觀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寫出關系式:速度×時間=路程(一定)
觀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變化關系乘積(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數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當杯數發生變化時,每杯果汁量怎樣變化?每兩個相對應的數的乘積各是多少?你有什么發現?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變化關系
寫出關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數=果汗總量(一定)
5、以上兩個情境中有什么共同點?
反比例意義
引導小結:都有兩種相關聯通的量,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并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這兩種量之間是反比例關系。
活動四:想一想
二、 反饋與檢測
1、判斷下面每題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質量與芝麻的質量。
。2)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高。
。3)一個數和它的倒數。
(4)一捆100米電線,用去長度與剩下長度。
。5)圓柱體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
。6)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7)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8)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2、教材“練一練”P33第1題。
3、教材“練一練”P33第2題。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與同伴交流。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反比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意識,訓練其觀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體動畫的演示,讓學生體驗到反比例的變化規律。
教學重點:感受反比例的變化,概括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準備:20支鉛筆、一個筆筒;相關課件;學生分小組(每組一份觀察記錄單)
每次拿的支數
10
5
4
2
1
拿的次數
總支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鍵是什么?
3、練習:課本表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二、小組協作 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義
。ㄒ唬┗顒右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學具,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按要求認真填寫觀察記錄單。看哪個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學生匯報觀察記錄單的填寫結果。
2、引導觀察:在填、拿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3、師:你能根據表格,寫出這三個量的關系式嗎?
4、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現每次拿的支數變化,拿的次數也隨著變化,但每次拿的支數和拿的次數的積即總支數總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義(閱讀課本,明確反比例關系)
6、如果用x、y 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積,反比例關系式怎樣表示?
。ǘ┗顒佣海ɡ3)
1、課件出示例3,指名讀題,學生獨立完成
2、總結歸納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三、強化練習 發展提高
1判定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們的( )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數一定,每組的人數和組數。
。 )和( )是相關聯的量。
每組的人數×組數=全班人數(一定)
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糖果的總數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數和裝的袋數。
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4機動練習:
想一想:鋪地面積一定時,方磚邊長與所需塊數成不成反比例?為什么?
四、全課總結
1、你能不能結合日常生活舉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遺憾?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反比例》教案 篇4
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讓學生親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通過復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后選擇了讓12位同學上臺站一站,看“每行站幾人,可以站幾行?”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發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現實背景并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系,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完例4后,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4的方法學習例5,接著對例4和例5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對例4和例5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后,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區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并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反比例》教案 篇5
師:出示問題:解決問題:節日期間去公園游玩的 人數和所付門票費如下表所示:
人數/人 1 2 3 4 5 6 ……
門票費/元 5 10 15 20 25 30 ……
利用上圖,說一說哪兩個量是相關聯的,哪個量是不變的,題目中的兩個變量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生(仔細讀題后回答):人數和門票費是相關聯的量,每人應付的門票費是不變的,人數和門票費成正比例,因為人數和門票費是相關聯的,并且門票費與人數的比值不變。
師:誰能說一下什么是相關聯的量?
生:如果一個量變化時,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這兩個量是相關聯的。
師: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生:如果一個量變化時,另一個量也變化,并且它們的比值不變,我們就說這兩個量成正比例。
師:通過這些問題,我們回顧了相關量的量和正比例,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兩個量的另外一種關系:反比例。請同學們看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出示)。
生:閱讀目標:
1、結合豐富的實例,認識反比例;
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師:根據預習情況,下面我們分以下三部分進行展示:
1、 本節知識點;
2、 課本26頁練一練習題分析及解答(1、2、3);
3、 小組自測題。
給同學們3分鐘的時間準備一下,組長分好工,爭取讓本組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
生:組長進行組內分工。
師:不展示的同學要認真傾聽,有任何一點問題都要及時指出來,并做好補充的準備。下面我們開始:先說知識點。一組。
生1(一組):本節課的知識點有兩個:一是反比例的意義,二是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生2(一組):一個量變化時,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個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生3(一組):成反比例的量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兩個量是相關聯的;2.它們的乘積一定。
師:其他組的同學有需要補充的嗎?
生:我認為還應該將正比例和反比例作一下對比。
師: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我們這節課的知識點總起來有以下三個(課件出示),引領同學們簡單的看一下。下面我們來展示課本上的習題。
師:三組。
生1(三組):我展示的是課本24頁第1題,從圖像上可以看出,這兩個變化關系不同。
生2(三組):我展示的是課本25頁第2題,表中應填3,1.5。我發現總路程一定。
師:其他同學有需要補充的嗎?
生:我發現速度與時間的乘積一定。
生:我發現當速度變大時,所用的時間減少。
生:客車的速度是自行車速度的4倍,而它所用的時間是自行車所用時間的1∕4;同樣,轎車速度是自行車速度的8倍,而它所用的時間是自行車所用時間的1∕8.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尤其剛才這位同學的發現,待會我們的檢測題中會遇到。下面我們繼續。
生3(三組):我展示的是25頁第3題,表中應該填120、150、200、300,我發現果汁的總量一定,分的杯數與每杯的果汁量的積不變;分的杯數減少時,每杯的果汁量增多;3是6的1∕2,而200是100的2倍。
師:五組給三組同學的展示做出評價。
生:他們展示的很好,就是第2位同學的發現太少了。
師:三組同學總體表現還不錯,希望同學們爭取表現的更好,下面我們請六組的同學為我們展示課本26頁1、2、3題。
生1(六組):我為大家展示26頁第1題,表中應填8,6,4,3;平均每天看的頁數和看完全書所需的天數成反比例,因為當平均每天看的頁數變化時,看完全書所需天數也變化,并且平均每天看的頁數和看完全書所需天數的乘積不變。
生2(六組):同學們請看第2題,表中應填60,40,30;第一小題:不同的人在打同一份稿件的過程中,總字數沒有變;第二小題,打字的速度和所用的時間成反比例;第三小題,30×80=2400(個) 2400÷24=100(個) 答:她平均一分打100個字。
生3(六組):我講的是第3題,表中應填2,3,4,5;長和寬不成比例。
師:同學們認為有需要補充的嗎?
生:應該說在長方形的周長不變時,長和寬不成比例。
師:如果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和寬成反比例嗎?
生:成反比例。
師:七組對六組進行評價。
生:六組同學們展示的不錯,就是宋亞飛的聲音小了點。
師:下面請十組的同學給我們展示他們組的小組自測題。
(十組組長帶領組員到前面,按照分工逐一展示)
生1(十組):同學們請看我們組的填空題:
1、 總價一定,購買算草本的本數和單價成(反)比例。
因為當單價變化時,購買算草本的本數也變化,并且它們的乘積一定。
2、 被除數一定,商和除數成(反)比例;
因為除數變化時,商也變化,并且它們的積一定;
3、 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和高成(反)比例;
因為當底變化時,高也變化,并且它們的積一定。
師:由于時間關系,可以不用解釋理由了。
生2(十組):請同學們看我們組的判斷題:
1、 分子一定,分數值與分母。( )
成反比例,所以畫“√”。
2、 生產摩托車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
成反比例,所以畫“√”。
3、 出勤率一定,應出勤的人數和實際出勤的人數。( )
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所以畫“×”。
4、 樂樂拿一些錢買本,單價和購買的本數。( )
成反比例,所以畫“√”。
生3(十組):請同學們看著表格:表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所用的天數和每天看的頁數;表中兩種量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不變,都是160.
生4(十組):這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
師:九組對十組同學的展示進行評價。
生:十組的同學選的題很好,展示的也不錯,就是兩個同學間缺少過度。
師:同學們這節課表現都不錯,希望你們在認真看一下知識點,尤其注意區分正比例和反比例。下課!
說明:由于小組自測題選的較多,占用的時間稍長了一點,所以當堂檢測題沒來得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