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
給新老師上好第一課支一招 . 第一課非常重要,既關系到新老師在同學們心中的形象,又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一定要精心準備,一炮打響,讓學生在很高的層面上重新認識語文課的不可替代的價值,并從此“死心塌地”的愛上語文。這便是語文教學成功的第一步——甚至是一多半了。
我每教一批新生,前兩節從不忙于講新課;而主要是調動學習興趣,講明學習意義,介紹學習方法,等等等等——我戲稱之為“磨刀課”。
關于語文學習的價值、意義、重要性——對高一新生也要講,而且要大講特講,因為他們在初三時因為“應試教育”已對語文產生了深深的誤解甚至反感。
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前所未有的好感,讓他們明白:語文學習除了關乎其前途命運。更關乎其生命質量。
1高考怎么改革語文也是穩居榜首——永遠的“三分之一”。
2立身處世之本,建功立業之基。
3形成民族強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磁核”。
4是精神的建筑師、心靈的守護神。
5生命的別名。
還可參見夫子有關論文之節選:
第一.激發興趣
針對學生興趣不濃、消積被動的學習態度,我總是首先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和強烈欲望,讓他們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產生不學不行、欲罷不能的心理需求,以高漲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投入語文學習,自覺地彌補自己的貧乏。
在激趣方面,我總結出這樣幾點經驗:
一是一定要上好面對每批新生的第一節語文課。這節課要讓學生對語文產生前所未有的興趣和認識,產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審美驚訝:哦,原來,我們的母語,我們學習和使用了這么多年的漢語是如此的美妙、神奇呀!為此,我個人創作了一篇抒情散文《我愛你,漢語》,又搜集了《漢字,奇妙的精靈》(說明文)、《妙不可言》(雜文)、《華語情結(節選)》(余秋雨《文化苦旅》)、《聽聽那冷雨(節選)》(中國臺灣余光中,見《港臺抒情文學精品選》)等激趣資料,逐次用來,效果非常之好。
二是在其后的教學活動中,要不斷保護和強化最初激發出來的興趣,使之更加濃厚持久。具體方法有:①以趣激之,②以智激之,③以情激之,④以境激之,⑤以美激之。(詳見筆者專論《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三是要時刻用一個美好的能力目標來激勵學生。高爾基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增長得越快。”面對每批新生,我都首先讓他們把爭做“五一居士”,做為語文學習的最高目標、畢生追求。我所說的“五一居士”,是指能夠達到“①一手好字、②一張鐵嘴、③一肚子名篇佳作、④一筆好文章、⑤一顆永遠年輕的心”這樣五條標準的人。語文教學要是能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這樣的“五一居士”,我認為那已是最大成功。(詳見筆者專論《培養語文能力,塑造“五一居士”──我的語文素質教育觀及實踐》)
美好的目標,常能激發出學生持之以恒、自覺學習的強大興趣和動力。
------------------
另附:
我愛你,漢語
遼寧 劉衛民
身為中國人,是什么使我們能夠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是什么使我們能夠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
漢語。唯有漢語!
是漢語賦予我們表達意志的權利和自由,是漢語賦予我們超越時空的本領與才能。
哦,漢語,奇妙的精神造物!它們絕非只是一些僅僅代表一定聲音和意義的死的符號,它們分明是些充滿智慧、充滿感情、善歌舞、會呼吸的、活的精靈!
千萬不要小看這說話的權利。“你表達了自己,你才獲得了生命。”(舒婷)每于關鍵時刻,卻因語言的貧乏而抓耳撓腮、臉紅脖粗甚或搜腸刮肚、頓足捶胸──那份尷尬、那份難堪,遠勝于皮肉的創痛或呼吸的窒塞。
生為中國人,卻不曾留意漢語的美妙;說了這么多年的中國話,卻不曾真正領略過漢語的風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又是怎樣的遺憾、悲哀或者不幸、罪孽?!
詩經、楚辭,樂府民歌,漢魏古風,唐詩宋詞,元明劇曲,明清小說……這是一座座怎樣神奇瑰麗的寶庫啊!你怎能竟然屢過其門而不入?
請聽聽語言學家的禮贊吧:漢字,除了聲符的表音作用之外,兼有形象性和表意性;漢字的形和意,不僅積淀了悠久的文化傳統,還凝聚著豐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風情;可見,漢字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漢字形體方正,結構勻稱,聲韻結合,音調優美,又具有整齊的結構美和悅耳的音樂美。若論書法之妙和吟誦之美,其氣象萬千、其鏗鏘有致──實乃世界上其它任何語言所不能相與媲美的。漢語講究嚴格的詞序、句序,稍有顛倒,表意則變,“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則有天淵之別。然而方塊之間卻也自由靈動、意味無窮!漢語言簡意賅,詞少意豐,又有突出的邏輯性、雋永的含蓄性,無比的簡潔性……
請聽聽漢語的陽剛之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再聽聽漢語的陰柔之妙:“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再看看詩人秦觀寫給好友蘇軾的一封“信”(回環詩):
暮 賞
已 花
時 歸
醒 去
微 馬
力 如
酒 飛
再看看孟姜女廟前的一副楹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再看看語言學家趙元任偶一為之的語言實驗──《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 …… ……
哦,漢語,我們的母親的聲音和呼吸!你能夠化干戈為玉帛,你可以變戰爭為和平。是你,使我們可以“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是你使我們能夠淺吟低唱,喁喁私語!是你幫我們表達了愛心,是你助我們伸張了正義……
哦,漢語,叫我怎能不愛你!
【補白】中國臺灣 余光中 《聽聽那冷雨》(節選)
春雨。杏花。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地。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中文之美,不僅美在形體,更美在風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塊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塊文脈的走勢,任何一種表情的意蘊,任何一襲衣袂的擺動,都如巧奪了天工一般,增之則長,減之則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