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B案)
學生:(用文字表達式和化學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與活潑金屬反應的性質,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與金屬活動順序表中h以前的金屬反應;是酸中的h+與活潑金屬發生了反應,放出氫氣,另一種生成物的陽離子是相應的金屬離子,陰離子是酸的陰離子。教師:通過學習酸的這一條性質,能不能將它提升成為我們的技能?學生:(討論,形成多種答案,一組學生代表發言)不可將醋放在鍋中長時間烹調,不可用鋁制品調拌要放醋的涼菜。點評:在這一板塊中,教師用游戲的方式巧妙梳理了舊知,對金屬擬人化的處理并及時聯系生活,在學生理解知識的層面促進知識向運用層面轉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作充分,思維深刻,學習成為一種才藝的展示和心理愉悅的享受。環節三:除銹專家教師: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除鐵銹的方法,用到過哪些除銹的方法?學生:小瓦片磨鐵鍋;砂紙打磨生銹的部位等。 教師:這都是物理方法除銹。在化工生產中人們用什么化學原理除銹?(教師演示實驗,用稀鹽酸的量掌握合適,請學生描述實驗現象)學生:觀察到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慢慢變成黃色。教師:我還要請同學們幫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師強調用文字表達式和化學方程式來說明)學生:(一組學生展示自己小結的表格內容)文字表達式化學方程式三氧化二鐵(鐵銹的主要成分)+鹽酸氯化鐵+水fe2o3+6hcl==fecl3+3h2o學生:(另一組學生發言)老師在做實驗的同時我們也做了幾個實驗,把銹鐵釘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應,這些實驗也反證化學方法除銹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學生:(第三組學生發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車輛翻新廠。師傅說有些金屬儀器拋光前、電焊前都要用酸除銹。我認為金屬氧化物都能和酸反應。教師: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做一次實驗。學生:(學生分組實驗,由于沒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現了多種實驗現象。開始時觀察到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慢慢變成黃色,當鐵銹消失以后,鐵釘表面會冒出氣泡,溶液顏色變淡,最后由黃色變成淺綠色。學生之間發言出現多種內容,一種與老師實驗現象相同,另一種是如實描述實驗現象)教師:(強調應當實事求是地匯報實驗現象,即使實驗失敗,也可以從失敗的實驗中得到教訓)學生:(學生通過爭論一致贊同第二種意見)教師:原因是什么?學生:取用的稀鹽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實驗現象不一樣。我們認為:當酸不足或適量時,鐵銹與酸反應;當酸過量時,與鐵銹反應剩余的酸就會繼續與鐵反應。教師:同學們從自己實驗、觀察、匯報及大家的討論中得到什么啟示?學生1:酸也能和鐵發生反應,所以清除鐵銹時不能把鐵制品長時間浸在酸中。學生2:反應產物氯化鐵與氯化亞鐵顏色不同。學生3: 做實驗一定要有科學的態度,要實事求是地描述所發生的現象。教師:為了進一步證明酸是“除銹專家”,請你們利用桌上的儀器和藥品,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學生:(學生自主實驗中出現了多種實驗方案,其中一些組的學生展示了造“銅銹”和除“銅銹”的實驗)學生代表上臺演示:將粗銅絲的一端纏繞在試管夾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燈上灼燒,形成約3 cm長的黑色氧化銅薄層,趁熱插入裝有稀硫酸的試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漂亮的淡藍色,反應原理:cuo+h2so4=cuso4+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