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的酸和堿(A案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①初步了解什么是酸、堿、鹽;能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
②學習運用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運用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③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重點和難點
學會用歸納分析的學習方法認識什么是酸、堿、鹽。
實驗準備
溶液導電性實驗儀器、紫色石蕊試液、鋅粒、氧化銅粉末、酚酞試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鐵溶液、稀鹽酸、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鉀溶液。
--
教學
過程
點評
提問:試管中的紫色石蕊試液,在不借助任何化學藥品的情況下,能否使之變成紅色?
學生演示:(向試管中吹氣,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
追問:為什么會變色?
學生回答: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成紅色。
(請學生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提問:除了碳酸,還有其他物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色嗎?
探究活動一:分別在稀鹽酸和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實驗現象交流:與碳酸的現象相似,試液變紅。
小結:碳酸、稀鹽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它們還有其他的共性嗎?
探究活動一:稀鹽酸、稀硫酸與鋅粒及氧化銅粉末的反應。
實驗現象交流:鋅粒與稀鹽酸和稀硫酸反應都能產生氣體;氧化銅粉末在稀鹽酸和稀硫酸中都消失,溶液的顏色都發生變化。
(學生完成學案相關內容)
小結過渡:稀鹽酸、稀硫酸都能與鋅粒及氧化銅粉末反應,由此可見,它們在性質上是有一些共性的。為什么它們會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質呢?
探究活動二:氯化鈉導電性實驗。
提問:氯化鈉溶液為什么會導電?
回憶物理中學習的導電的原理,推測氯化鈉溶液導電的原因。
flash動畫演示氯化鈉溶液的導電過程,解釋電離的概念,介紹電離方程式。
結論:溶液能導電是因為溶液中存在著能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
探究活動三:稀鹽酸和稀硫酸的導電性。
實驗現象交流:燈泡亮了。
結論:稀鹽酸與稀硫酸都能導電。
分析:為什么稀鹽酸和稀硫酸能導電?
學生討論交流:參照氯化鈉溶液能夠導電的原因,推測出稀鹽酸和稀硫酸中也存在著能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
歸納:稀鹽酸、稀硫酸中都存在著相同的陽離子──h+,所以它們在化學性質上具有相似性。不僅稀鹽酸、稀硫酸中存在h+,還有其他的一些物質也能電離出惟一的陽離子──h+,我們把它們歸為一類物質──酸。
(學生完成學案相關內容)
小結:探究思路──通過實驗發現一些物質具有共性,試圖去解釋具有共性的原因,通過對導電性的探究,發現存在相同的陽離子──氫離子,歸納出酸的概念,認識到什么是酸。
自主探究:什么是堿?
按學案步驟完成探究過程。
評價與小結:根據學生完成探究的實際情況,評價自主探究成果。
新知識提示:氯化鈉屬于哪一類物質?
課外學習:什么是鹽?
這種有挑戰性的引入,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這種緊逼式的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按照知識的軌跡活動,且具有啟發性。
讓學生親身感受酸有相似化學性質,在學生的大腦中生成了酸的印象。
溶液的導電性對學生是一個抽象的認知,選擇學生已經認識的離子化合物入手,便于學生接受且易過渡到酸的導電性。
以上的教學過程呈現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清晰的“什么是酸”的探究步驟,學生學到了學習新知識的方法,為下面的自主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