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的酸和堿(A案第二課時)
學生按照剛學到的探究過程來探究什么是堿,不管學生得出的結論如何,都會有很大的收獲,對認知過程形成了很深的印象。
通過課內學習,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起,有繼續探究的興趣,因此,布置這種課外學習內容正是學生的需要。
點評
本節課的教學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按照《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科書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知識整和;二是設計了一條清晰的探究思路,學生學到了學習知識的學習方法。具體體現是:打破了教科書的編排體系,把“什么是酸、堿、鹽”提煉出來,讓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酸、堿、鹽”。老師示范探究了“什么是酸”,總結了探究的思路,讓學生有所感悟后,再讓學生按照“學案”的提示自主探究。這是一個半開放的過程,老師指路,學生順著老師的指引去探尋新的知識,而課外的鹽的探究是一個全開放的學習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點評: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劉永舜
學案
常見的酸和堿(第二課時)
示范探究
探究活動一:
稀鹽酸
稀硫酸
紫色石蕊試液 鋅粒 氧化銅粉末結論:
探究活動二:
導電性實驗發現:稀鹽酸 (能、不能)導電;稀硫酸 (能、不能)導電。
原因: 。
什么是酸?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叫做酸(acid)。
自主探究
探究活動一:
氫氧化鈉溶液
氫氧化鉀溶液
無色酚酞試液
硫酸銅溶液
氯化鐵溶液
結論: 。
探究活動二:
導電性實驗發現:氫氧化鈉溶液 (能、不能)導電;氫氧化鉀溶液 (能、不能)導電。
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