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節 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
4. 研究方法
比較法:比較是經常使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又要分析事物之間的不同點。在化學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典型例題】
例1. 解釋下列現象
(1)將一滴紅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片刻后,整杯水慢慢變紅。
(2)打開裝汽油的瓶蓋,立即聞到汽油味兒。
(3)長期堆放煤的地面變成黑色。
(4)夏天自行車車胎容易爆胎。
(5)將氧氣加壓,就能貯存在藍色鋼瓶中。
(6)水在不同條件下發生三態變化。
(7)水加熱到沸騰將壺蓋頂開。
答案:
(1)構成紅墨水的微粒不斷運動到水中,占據了構成水的微粒間的空隙。
(2)構成汽油的微粒不斷運動到空氣中去了。
(3)構成煤的微粒不斷運動到泥土中去了。
(4)夏天溫度高,構成空氣的微粒運動速度加快,微粒間的空隙變大,使氣體體積增大,所以夏天車胎容易爆胎。
(5)構成氣體的微粒間空隙較大,加壓時微粒間空隙變小,所以加壓可將氧氣貯存在藍色鋼瓶中。
(6)水在不同條件下的三態變化主要是由于構成水的微粒間空隙大小發生變化的緣故。
(7)受熱,構成水的微粒運動速度加快,微粒間的空隙變大,當水燒開時,微粒間的空隙急劇增大,水由液體變成氣體,將壺蓋頂開。
例2. 利用微粒的性質解釋下列事實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貯存在油罐中。但在離油罐一定距離內仍要“嚴禁煙火”
(2)液氧和氧氣狀態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
(3)酒精溫度計能指示溫度的高低
(4)氣體容易壓縮,而液體、固體難以壓縮
(5)把糖塊放在水里,糖塊逐漸消失,而水卻有了甜味
答案:(1)汽油微粒不斷運動和擴散
(2)同種微粒化學性質相同
(3)微粒間有間隔,溫度改變,微粒間間隔改變
(4)氣體微粒間的間隔較大,固體、液體微粒間的間隔較小
(5)糖塊放入水中后,糖微粒因運動擴散到水微粒間去了
例3. 如圖所示,是有關微粒特征的實驗。上瓶盛的是空氣,下瓶盛的是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當抽去玻璃片后,會觀察到紅棕色氣體逐漸擴散到上瓶,同時下瓶顏色逐漸________,最后上、下兩瓶顏色____________。此現象說明__________________。當兩瓶氣體混勻后微粒______________(填“繼續”或“停止”)運動。
答案:變淺、相同、微粒在不斷地運動著、繼續
例4. 如圖所示,將滴有酚酞試液的濾紙放在試管中,試管口塞上一團脫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變紅色)
(1)用膠頭滴管吸取濃氨水,滴在脫脂棉上(10~15滴)。膠頭滴管的用途是_________。
(2)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了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往往在試管的下面放一張白紙,白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某學生做此實驗時,發現濾紙條上沒有變色,而試管中所塞的脫脂棉卻變成了紅色。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錯誤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實驗還說明,兩種試劑中____________具有揮發性。
答案:(1)吸取少量液體(2)濾紙由右向左慢慢變紅;氨分子不斷運動(3)增加對比度便于觀察顏色的變化(4)兩種試劑放反了或兩種試劑都放到了脫脂棉上;濃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