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單元 酸和堿 教案(新人教版)
過渡:接下來我們以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為例,通過實驗來探究堿有哪些化學性質?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探究報告
講解:通過大家的動手實驗、觀察分析、總結交流,我們發現:和酸一樣,堿也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1.堿能與指示劑發生反應,堿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色,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色。
2.堿還能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講解:通過兩節課的實驗探究,我們發現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學,不同的堿也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這時什么原因呢?
[活動與探究二]:
請大家按照教材p56頁圖10-10的改進裝置,根據[實驗10-9]的內容進行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并分析原因。
液體名稱
分析原因
燈泡發光的有
不發光的有
說明:改用學生電源和1.5v小燈泡,采用并聯電路,石墨電極和燒杯一定要清洗干凈。否則,殘留在燒杯和電極上的雜質溶解在酒精或蒸餾水中,一旦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也會使燈泡發光。
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找到能導電的液體和不能導電的液體,但原因卻不是很清楚。
引導:觀看教材p56頁圖10-11。
演示:鹽酸、氫氧化鈉等在水中解離過程的動畫課件。
講解:從圖10-11和動畫我們可以看出,鹽酸、硫酸等酸溶液都能解離出氫離子(h+),而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等堿溶液都能解離出氫氧根離子(oh—),正是由于這種結構上的相似,所以不同的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不同的堿也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
總結:略
作業:新學案
教后:
課題二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中和反應
2.理解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3.會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從而認識物質溶液的酸堿度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鹽酸的實驗探究,掌握燒杯實驗的操作,強化實驗及生活中安全意識。
2.通過同學間的合作探究—尋找身邊物質測其ph,學會如何利用和開發身邊的物質進行科學探究。
3.通過測定一些液體的ph,學會區分身邊一些物質的酸堿性強弱
4.通過溶液酸堿度對頭發的影響實驗的探究,知道一些劣質洗發液對頭發的損傷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中和反應的實際應用和“用ph試紙測定一些液體的ph”以及“溶液酸堿度對頭發的影響”的探究,加深對中和反應理解的同時體會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人體健康的密切聯系,從而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1.中和反應及其應用。
2.認識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方法—ph。
教學難點:
1.中和反應的理解和應用。
2.酸堿性和酸堿度的區別。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提問:我們已經學習了酸和堿兩類不同的物質,如果把它們兩者的溶液混合,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
[活動與探究]
①取一支試管,加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
②用滴管向試管中滴加鹽酸溶液。
③與本組同學一起觀察現象,分析原因。
引導:溶液的酸堿性我們可以用酸堿指示劑來指示,如果我們在氫氧化鈉溶液中先滴上幾滴無色酚酞試液,繼續上述實驗,又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玻璃片上的物質是氫氧化鈉嗎?
指導觀察圖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