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豐富二氧化碳的知識。
能力目標
1.增強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逐步熟悉研究化學問題的思想與方法。
情感目標
1.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活動探究,認識到合作與交流是一種新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
分組活動探究、猜想、討論、歸納
【教學輔助工具】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實驗儀器及藥品
【課型類型】
研究課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隨著優美的樂曲,美麗的風光,可愛的卡通畫“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翱翔”,拉開了本課的序幕。
在前面探究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的情況下,先請兩個學生上臺制取五瓶二氧化碳氣體,再由學生分組制取三瓶(包括可樂瓶)氣體。
二、問題的提出
教師講述“魔鬼山洞”的故事,導出殺人兇手是二氧化碳,激發學生對二氧化碳進一步了解的興趣。
教師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氣體,請學生思考這瓶二氧化碳氣體可告知我們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還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質?
三、討論與交流
由學生通過感知得到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氣味、密度(與空氣相比較)以及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的性質;通過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得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等,點出進入山洞的最好方法是用火把引路。
四、驗證與解釋
請學生回憶吸入的空氣與呼出的氣體有何異同?二氧化碳是怎樣鑒定的?
學生按圖6-13、圖6-14以及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氣體進行驗證性體驗,并共同得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討論:石灰水瓶內壁白色物質是何物?如何除去?
五、猜想與假設
從實驗6-6(ⅳ)中小花為何會變紅的問題引出二氧化碳是否還會與水發生反應的問題。
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歸納出以下三種猜想與假設。
①水能使小花變成紅色。
②二氧化碳氣體能使干燥小花變成紅色。
③水與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小花變成紅色。
六、探究與檢驗
為證明假設的正確與否,收集證據十分重要。通過實驗6-6(ⅱ)(ⅲ)及補充實驗──鹽酸與石蕊的作用,對上述假設一一作出判斷。指出小花變紅是二氧化碳與水作用生成碳酸的緣故。
引出h2o+co2=h2co3和h2co3h2o+co2↑。
七、總結與延伸
教師指出二氧化碳與水作用不僅可生成碳酸,如改變反應條件還可產生其他產物,進而引出光合作用。加深學生對自然界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相互轉化的認識,進而引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通過“溫室效應”的模擬實驗,組織學生討論“溫室效應”的起因、利弊和防止“溫室效應”增強的措施。
接著由學生歸納出本課學習要點。
八、思考與設計
科學探究是課改的靈魂,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對知識進一步的探究。隨著問題:“將充滿二氧化碳的試管倒置于水中或石灰水中,會觀察到哪些現象?”的引出,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爭著回答問題。教師鼓勵他們思考還能設計哪些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與水、與石灰水等起反應,以滿足學有余力的學生的需求。
九、活動匯報
最后,由本班化學興趣小組成員就“教室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測定”這一課題研究,對全班學生做了匯報。
小組成員從問題的起因、問題的提出到實驗的原理,從如何采樣分析到作出結論,運用媒體一一做了簡述,并以書面的形式向學校提出了兩條合理化建議。充分展示了學生自主學習、與他人合作的新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