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二氧化碳
第四節 二氧化碳
教學目標:
1)體驗對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探究過程,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2)認識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掌握二氧化碳的檢驗方法。
3)了解實驗室制二氧化碳、體驗在實驗中學習和邊學習邊實踐的學習方式。
4)練習藥品取用、裝置氣密性檢驗、排氣集氣等實驗操作
教學重點: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2)二氧化碳的制法、檢驗方法
3)藥品取用、裝置氣密性檢驗、排水集氣等實驗操作。
教學難點:向紙桶中傾倒二氧化碳等實驗
教學過程:
引入:從人工降雨、舞臺云霧幻境的動畫、圖片等開始,激發學習欲望。
提問:二氧化碳除這兩個用途外,還知道co2哪些知識和用途?引發學生思考和交流。
板書:1、二氧化碳的用途: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制造飲料,用于滅火,舞臺效應等。
既然二氧化碳有那么大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呢?
演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①圖所示的實驗,考慮到采用學生實驗準備量大、實驗的成功率,可改為演示實驗。得到實驗現象(相同體積二氧化碳比空氣質量大)后,引導學生根據水的密度概念推理得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
②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實驗除了課本用針筒的實驗外,也可用500毫升的塑料瓶做實驗,裝置和現象如圖。儀器充足讓學生自己做。
結論:
板書: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約是空氣的1.5倍;能溶于水,一體積水溶解一體積二氧化碳;加壓降溫后變無色液體,雪狀固體(稱為干冰)——人工降雨和舞臺效應。
板書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人呼出的氣體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要高,所以,可以利用呼出的氣體做實驗。
活動: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實驗1.澄清石灰水+空氣—— 現象并記錄
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
2.紫色石蕊試液+空氣——
紫色石蕊試液+二氧化碳——
3.加熱2后的現象——
4.p62解釋
①結合氧氣這節的課外活動“用排水法收集自己呼出的氣體,定性檢驗氧氣含量”,說明人呼出的氣體氧氣含量變少co2變多,利用自己呼出的氣體來做實驗。
②活動:探究co2化學性質(必須做好對比實驗),操作要求較低,應放手要學生去做,教師要巡視指導,實驗要領最好用多媒體投影。
③實驗后組織總結交流,須讓學生明白實驗現象后面的原因---化學性質。
板書: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 二氧化碳+氫氧化鈣→碳酸鈣(白色沉淀)+水
2) 二氧化碳+水→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
3) 碳酸→二氧化碳+水(碳酸不穩定,易分解)
資料以及圖片:石筍、石柱和鐘乳石
④可結合性質教學開展以下二個討論活動:
(1)有四瓶氣體空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如何把它們區分開來?
(2)圖所示實驗,請分析(1)(2)兩裝置的蠟燭熄滅情況?
(活動目的在于學會知識的綜合應用,培養分析、比較、推理能力;進一步鞏固:氧氣、二氧化碳的檢驗,二氧化碳能滅火且密度比空氣大,熱空氣上升運動等知識點。)
實驗 猜想哪一支先熄滅 實驗結論 解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