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質的質量分數》教學設計案例及評析
《溶質的質量分數》(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案例及評析
溶質的質量分數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根據本節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采用比較、歸納、練習的教學方法,進行參與式教學,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新知。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培養實事求是、勇于挑戰的精神。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和學生共同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學學習的快樂,品嘗學習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分析
1 .教學內容的分析
( 1 )《課標》的要求:
理解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通過溶質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規律,初步發展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 2 )考試說明中的要求:
理解溶質質量分數的含義,會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包括加水稀釋的計算,)了解溶質質量分數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 3 )在本學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質質量分數》是九年級《化學》(人教版)第九單元,課題 3 ,第一課時內容。溶質質量分數是繼化學是的計算、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學計算。學生對化學計算已有一定的經驗,本部分知識所涉及的質量分數,在第四單元根據化學式的計算中,學過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在第八單元含雜計算中,學過混合物中某純凈物的質量分數的計算;本課題有關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與前面學過的這兩種計算既有相同之處(分子、分母的確定),又有不同之處(關系量的范圍不同);在今后綜合計算中,仍然會涉及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使本課題的學習不斷延伸。
( 4 )內容特色:
本課知識的得出與 “ 前概念 ” 有一定相似之處,具有較好的規律性、系統性。學生通過實驗展開學習,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自行推出計算式,再運用反例、練習、概括解題方法等對獲取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將所學知識轉化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又為以后學習綜合計算打下基礎,做好鋪墊。
2 .學情分析
( 1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上來看:學生已經知道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兩部分組成;還知道溶質的質量與溶劑的質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質量;也會判斷某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還會確定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但不會從量的角度來表示溶液的組成,卻是學生不了解的,教師若能激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便水到渠成。
( 2 )從學生的心理特征上來看:初三學生已處于青春發育期,對外界事物及現象充滿好奇心,動手欲望強烈。本節課從學生的好動欲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用身邊常見又特別喜歡喝的糖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 3 )從學生的認識水平上來看:學生在學習根據化學式的計算和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式,已經初步認識到解化學計算題,從已知入手找可知,通過所求找需求的解題思路。本節課突出在溶液的知識范圍內找對關系量。
有了前期的知識準備,還必須有效調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本節課的目的不在意知識本身,而是形成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究事物內在本質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