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
【教學目標】
1.了解兩種透鏡的形狀,成像特點,對光的作用;會區分兩種透鏡。
2.初識猜想、假設、收集證據等探究要素,分類、比較等思維方法。
3.體現學習的樂趣,增進對物理的情感。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重點是了解兩種透鏡的形狀,成像特點,對光的作用;會區分兩種透鏡。因此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通過實驗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設計;以實驗為主線,通過探究性實驗,學生間的討論、設計、動手及合作的觀察、分析揭示透鏡成像的特點,把透鏡分成兩類,再對它們的形狀共性進行探究得定義;關于透鏡對光的作用進行假設,利用實驗進行驗證得出結論。為突出知識點,在課件制作上利用了藝術字進行處理,形象直觀的表現透鏡的特點。為鞏固知識,設計了區分老花眼鏡和近視眼鏡的活動,最后通過常見的冰、水制作透鏡開拓學生的視野,利用光在傳播過程中伴隨著能量的傳遞,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1 引入新課
觀察魚缸中的金魚,引發學習興趣與欲望,將學生從生活引向物理。
師:(手托養有金魚的魚缸)同學們,請你們觀察一下老師所養的金魚,并用你的手比劃它們的大小。
生:……
師:(捉一條金魚與學生的比劃的大小進行比較,發現實際上的金魚要小得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為了揭示這其中的奧秘,我們用下面的幾個小實驗來進行探究。
2 新課教學
2.1 通過水杯看字等活動體驗透鏡成像的情況,豐富學生的信息。
實驗1:透過裝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處的字:從側面看字是放大的;把書放在水杯下,從杯口向下看,字是縮小的。
實驗2:利用老花眼鏡和近視眼鏡看近處的字:老花眼鏡看字是放大的;近視眼鏡看字是縮小的。
實驗3:在透明塑料紙上滴一滴粘紙的膠水,透過這滴膠水看近處的字是放大的;當在這滴膠水上覆蓋一層透明塑料紙后再在這滴膠水的中央,用手指輕按一下,透過這滴膠水看字是縮小的。
實驗4:用老師提供的圓形鏡片看近處的字(兩類透鏡各兩個);一類成放大的,一類成縮小的。
(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實驗記錄表格中的相應欄目中)
2.2 將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類,知道透鏡按成像情況分成兩類。
師:同學們,你們能把剛才看到的現象分成幾類?各有什么特點?(根據剛才的實驗記錄中的實驗現象,小組交流、討論,進行分類。老師課前將實驗的現象拍成照片,制成課件,適當的時候放出來,請學生對著課件再次進行分類,增加師生的雙邊活動。)
生:兩類:一類能成放大的像;一類能成縮小的像。
2.3 探究兩類透鏡的外部特征,定義透鏡的名稱。
師:其實這就是老師今天要講的兩種透鏡一種能使近處的物體能成放大的像;一種能使近處的物體能成縮小的像。你們以鏡片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鏡片在形狀上有什么特點成縮小像的鏡片在形狀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在觀察、討論、探究過程中老師分發被從中間切割成半圓的鏡片)
生:成放大像的鏡片是中間厚邊緣薄,成縮小像的鏡片是中間薄邊緣厚。
師: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叫凹透鏡。
(這里的透鏡是從眼鏡店中購買的普通老花和近視眼鏡的玻璃鏡片,并從鏡片的中間切割成兩片半圓形。)
2.4 實驗探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