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 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案(全冊)
點擊此處打開本文的word文檔或右鍵選擇另存為下載本文檔第一單元
1.海上日出
教學要求: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贊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
2、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并適當展開想象的觀察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燦爛”“目不轉睛”造句。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觀察能力;圖文對照,理解太陽從海上升起的過程。
教具準備:
掛圖、投影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操。
2、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并適當展開想象的觀察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引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隨著作家巴金一起去領略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象。
二、檢查預習
1、分別觀察圖1和圖2,說說圖上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3、出示生字詞卡片,檢查讀音。
三、講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學習二三自然段。
(1)說一說圖1景象。
(2)指名讀文二三段,邊聽邊想象。
(3)用投影片幫助理解。
(4)理解重點詞語。
天水相接、范圍、目不轉睛、一剎那
(5)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講讀第四五段。
(1)有云時,太陽出來后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出示掛圖2,指導觀察。
由于陽光的作用,云有什么變化?
(2)指名讀第四五段。
想象太陽躲進云層里和太陽透出重圍時,云和海水的變化。
(3)理解第四五段,讀讀想想。
(4)讀第五段,體會“鑲”“透”“染”等詞的好處。
(5)讀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講讀第六段。
(1)讀文,“奇觀”?
(2)這偉大的奇觀指什么?
(3)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用“這不是……么”的句式表達有什么好處?
四、練習朗讀全文。
五、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識記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理解本課生字新詞;并聽寫。
2、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出示生字詞卡片,讀記。
二、練寫生字詞。
三、讀背第一段。
四、讀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關練習。
1、朗讀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練習。
3、自讀第二三段,想象,背誦。
4、練習背誦第二三段。
五、讀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讀第四五段。
2、完成練習3。
3、想象、記憶文章。
4、練習背誦第四五段。
六、看圖,全班試背全文。
七、指導造句。
1、“燦爛”“目不轉睛”在課文中說什么?
2、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3、這兩個詞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頭造句。
八、鞏固生字詞。
1、自己識記。
2、聽寫詞語。
九、作業(yè) :
1、背誦課文。
2、練習用“燦爛”“目不轉睛”書面造句。
3、預習《夕照》。
2.夕照
一、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通過對夕陽西下整個過程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夕照的熱愛、贊美的思想感情。(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感悟作者恰當的比喻手法。
2、感受夕照日奇麗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三、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讀課文,感受夕照的奇麗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養(yǎng)學生的愛美情趣。
四、教學方法:以讀為主、讀中悟情悟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錄音機、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
1、大家看過夕照的景象嗎?交流。
2、小結:日出的景象是壯觀的,夕照的景象也是如詩如畫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一篇描寫夕照美景的文章。
[意圖:將學生的生活與課堂緊密相連,交流的同時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突出教學的開放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質疑。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的讀音。
2、教師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糾正容易出錯誤的讀音。
3、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學生交流)把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4、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描寫了夕照的哪些景象?分別是在哪些自然段中描寫的?(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5.你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教師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
(估計學生可能產生以下疑問:為什么作者說是"如詩的夕照"?
夕陽為什么會是調皮的?為什么把它比作石榴?"我"為什么會有一種感概和激動?等等。簡單問題隨時解決,如果是教學的重點問題留在后面教學中解決。)
[意圖:這個大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第一遍讀課文,重點是解決字音問題,把課文讀通順;第二遍讀課文并交流是讓學生說出自己初步的閱讀感受,這時的感受一般是淺顯的;第三遍讀課文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提出閱讀中不明白的問題,以學定教。]
三、細讀課文,感受夕照的奇麗,解決學生疑問。
1.讓我們再來認真地讀課文,相信大家能在讀中自己解決疑問。請學生自由朗讀,可以把最喜歡的夕照的景象多讀幾遍,等一會兒把讀得最好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2.請學生朗讀最喜歡的景象,其他學生仔細聽并展開想象。在聽完以后說說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由于作者是按照夕陽落下去的經過來描寫景象的,所以在引導學生交流中,應該在尊重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的同時,可以考慮按照時間的順序安排交流,以便讓學生有順序地想象夕照景象。
當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的時候,教師可以相機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說夕陽調皮,"當學生朗讀第六自然段的時候,教師可以相機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說夕陽像熟透了的石榴,"當學生朗讀第七自然段的時候,教師可以相機引導學生體會"'我'為什么會有一種感慨和激動;"其他 問題也可以在學生交流想像到的景象時相機解決。
3、你們想像的夕照景象多美啊,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播放夕照的錄像片斷)看完后你想說什么?
[意圖:運用電教手段,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夕照的美景,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四、品讀,升發(fā)情感。
1、小結:通過剛才的朗讀和想象,聽得出大家庭已經讀懂了課文,并且都有很喜歡夕照的景象,下面再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次請小組合作選擇各小組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齊讀、分自然段讀等),把你們眼里的夕照美麗景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交流匯報,大家評議。(各小組朗讀的過程中,可以適時地配樂。)
3、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交流。
4、課文讀到這里,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說這是"如詩的夕照",你們能不能寫幾句詩來贊美一下夕照的景象?
5、學生交流所寫的詩句。
[學生通過寫詩,可以盡情表達對夕照的贊美之情;同時也在練筆中明白"如詩的夕照"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對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1、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夕照》,課文時的生字掌握得怎樣呢?請學生看拼音寫漢字(投影出示)將錯誤較多的生字重點糾正。
2、請掌握好的學生介紹一下自己是如何記住課文中的生字的。
二、讀課文,感悟作者恰當的比喻手法。
1、作者把夕照的景色寫得如詩如畫,讓我們感受致函夕照的奇麗景色。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把夕照都有比了什么,畫出來并小組時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結:作者恰當地運用了這些比喻的語句,把夕照的景色描寫得這么逼真、奇麗。讓我們再次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的這些句吧。
[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課文中的比喻句,感悟作者的描寫手法。]
三、背誦課文。
1、作者描寫了這么美的夕照景色,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請學生自由練習背誦課文。
2、在小組里背誦給大家聽,互相評議。
3、把你背誦得最好的段落背給全班同學聽,大家邊聽邊想象。
4、有條件的可以播放夕照的景象,請學生配音解說。
[意圖:用小組時背誦、給畫面配音解說等到形式,激發(fā)學生背誦的興趣,在背誦中再次感悟、想像夕照奇麗。]
四、討論。
1、讀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在小組時交流一下。
2、小組匯報、交流。(學生的感受可以是對景色的感受,也可以是對作者寫作方法的感受,還可以是其他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
[意圖: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鼓勵學生閱讀時有不同的讀感受。]
五、練筆。
1、你觀察的夕照景象是怎樣的呢?請你們把自己觀察到的景象寫下來,也可以像作者一樣,用一些恰當的比喻寫出自己的觀察。
2、全班交流,建議教師要注意到各個層次的學生。
教學小結:
本文行文條理清楚,用詞貼切,比喻逼真,寫出了夕照如詩如畫的景觀。希望同學們在了解課文怎樣寫夕照變化的同時,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積累材料的方法。
3.古詩兩首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能背誦并任選一首默寫。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學習準備
1、課前可讓學生回憶課上或課外學過李白、蘇軾的哪些詩或詞。
2、收集一些描寫山水的古詩讀一讀。
三、學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第一首,第二課時學習第二首。
四、學習過程
第一學時
1、交流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描寫水的詩
2、自己把《望天門山》讀幾遍,讀熟了,再看看課文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詩每句話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在小組里討論,弄懂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自由誦讀,結合看課文、掛圖,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要說得具體些,而不僅僅是用白話翻譯古詩。還可把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畫好后,到講臺前說一說,重點說說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并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畫了出來。
5、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并熟讀成誦。
6、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和想象,寫一篇短文。
第二學時
1、交流背誦學過的蘇軾的詩,描山水的詩。背誦《望天門山》。
2、自己把《題西林壁》讀幾遍,讀熟了,再看看課文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詩每句話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在小組里討論,弄懂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4、自由誦讀,結合看課文、掛圖,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要說得具體些,而不僅僅是用白話翻譯古詩。還可把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畫好后,到講臺前說一說,重點說說畫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并請同學們評一評,看是否把詩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畫了出來。(特別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可以用張開的手來幫助理解——“橫看”五個手指像五座山峰;側看就是一座山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則要想象:遠處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樣——崇山峻嶺,連綿起伏;近處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幾座山峰;高處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頭;低處看到的可能是——懸崖峭壁,仰頭看那山是十分雄偉……
5、那么,廬山到底是什么樣呢?為什么始終看不出呢?小組討論。
6、大組交流,明白:作者寫景中寄寓了一個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當局著迷,旁觀者清。
7、背誦和默寫。
4*.迷人的張家界
目的要求:
1 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 有感情的讀課文,繼續(xù)培養(yǎng)閱讀能力、自學能力。
3 感受張家界迷人的自然風光,增強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從課文中受到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教育。
教學重點: 感受張家界迷人的自然風光,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 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具學具: 掛圖投影片(儀)錄音機課文朗讀磁帶小黑板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揭示課題。
1、你喜歡旅游嗎?到過什么地方?這里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再去一個旅游勝地——張家界看看。
3、板書課題。
4、簡要介紹張家界。
二、檢查預習
1、課文你預習了幾次?讀了幾遍課文?每次都有什么收獲?
2、預習中,還有那些讀懂的地方?
3、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下你了解的張家界嗎?
4、誰能大膽的、有感情的給同學們朗讀一下課文?
5、指名讀課文。
三、指導自學,理解課文。
1、聽了同學們的介紹和朗讀,你又有什么新的收獲?
2、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放進去,體會一下,課文越讀你的感受越怎樣?
3、分組討論,說說你認為課文是分哪幾部分寫的?根據是什么?你認為那一部分寫的特別好,好在那里?試著有感情的朗讀。
四、重點深究
1、指名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完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2、出示掛圖,指導欣賞。完成課后思考練習1第一問。
3、交流,課文是從那幾個方面來寫張家界的?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游后整體感受
山 高 多 美妙神奇
水 清澈美麗
動植物 眾多珍奇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
4、指導朗讀,
多美的人間仙境啊,你想不想當導游,帶同學們去旅游?指名朗讀。
五、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全文圍繞什么寫的?(迷人)讀讀開頭和結尾,能體會到什么?(首尾呼應,強調了這是名副其實的人間仙境。)
2、指名讀3-5自然段說出第一句話的作用。
(三、四自然段開頭點出本自然段所描寫的對象;五自然段開頭概括了本自然段主要內容。)
3、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yè) 練習
1、給下面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處(chǔ chù)理 切(qiē qiè) 菜
活潑(pō bō) 承擔(dān dàn)
數(shǔ shù)字 捕(pǔ bǔ)捉
2、給多音字組詞。
舍(shě) 散(sǎn) 都(dū)
(shè) (sàn) (dōu)
3、指導朗讀。
板書設計 :
4 迷人的張家界
游后整體感受
山 高 多 美妙神奇
水 清澈美麗
動植物 眾多珍奇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
積累•運用一
學習目標:
1.讀讀背背描寫自然景物的對聯。
2.閱讀《大理三塔》。
3.口語交際。
4.習作
課時安排:6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對聯
1、教師簡介祖國古老文化——對聯。
2、學生自由誦讀對聯。
3、教師大概介紹對聯的內容。
4、學生練習背誦對聯。
二、閱讀短文
1、學生自由朗讀短文,了解大意,找出文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討論:
這篇短文介紹的是什么地方的美麗景色?(介紹的是云南的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圍的優(yōu)美環(huán)境,詳細介紹了大理三塔的壯觀景象。)
短文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3、教師指導、小結:
第一自然段,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
第二自然段,大塔的樣子。(大塔的樣子寫得最詳細,可分三層來理解:一寫大塔的名稱和它的大小。二寫它的總體形態(tài)美。三寫了它的具體構造。)
第三自然段,兩座小塔的樣子。
第四自然段,大理三塔的價值。(這一段最后的排比句表達的意思非常全面深刻。)
4.引導學生分段。大家看,這四個自然段中,那些自然段意思比較接近,可以歸為一段?段意怎么歸納?
5.教師小結:(第二三自然段的意思比較接近,可以歸為一段:介紹大理三塔的樣子。)
6.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7.朗讀指導。
第二課時
口語交際
一、 學生自讀題目要求。
1.給學生簡介什么是導游。
2.你們愿意當導游嗎?愿意把大家?guī)У侥愕募亦l(xiāng)看看嗎?
3.那么你準備怎么樣向大家介紹你的家鄉(xiāng)呢?
二、 學生討論。
1.你的家鄉(xiāng)在哪里?怎么走?
2.你的家鄉(xiāng)有些什么名勝、風景?或者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
3.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三、學生同桌互說自己的家鄉(xiāng)。
四、 請兩三個同學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
1.大家注意聽,看別人是怎么介紹的。
2.聽的時候可以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讓導游解答。
五、 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當了一回導游,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將來我們還要學會向別人介紹我們湖北,介紹我們中國。向世界各地的朋友介紹我們的祖國。這就需要我們了解自己的祖國,了解她的歷史、現在和將來。需要我們具有廣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具有一流的表達能力,那樣才能把我們的祖國介紹給世界,介紹給未來。要達到這樣的水平,我們現在應該怎么辦呢?(好好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訓練自己的說話水平。)
六、 請大家回家把我們學校介紹給你的爸爸、媽媽。
第三課時
作文指導
一、 提出學習任務
1、大家自讀作文要求。看看這次作文確定的范圍是什么,要求我們寫什么地方,什么時間,什么類型的內容。
2、小組討論自己的理解情況。
二、 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校園內或別處的景物讀題目要求,使學生初步了解作文內容。
三、再讀題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對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1、出示作文要求
(1) 寫校園內(或別處)的一處景物,
(2) 按一定的順序記敘,內容具體,可以加入豐富的想象。
(3) 寫好后修改。(用上修改符號)
2、逐條討論分析
3、大家看一看:我們的校園里有那些景點可以寫?
如:教學樓,大操場,小花園等。
大家思考一下,你準備選取哪里的景物來寫?這個景點可以分為幾點來寫?
4、交流啟發(fā),拓寬思路。
自由交流,說說自己準備寫什么,怎樣寫。
5、你準備重點寫什么?
6、請兩個同學說說自己的材料及思路。
第四課時
學生作文,教師巡視。
第五、六課時
作文講評:
第二單元
5.挑山工
目的要求
1、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挑山工堅忍不拔、奮發(fā)向上的品格。
2、練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4、學習生字詞,練習用:“耽誤”、“樸素”造句。
5、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聯系課文對挑山工挑著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講的意味深長的話的意思。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自學存疑。
1、讓學生提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各種問題。
2、教師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帶著問題去討論并弄懂。教師告訴學生“學習原本就是由不會到會的過程”,解決不懂得問題“要靠你們自己反復讀,用心想,主動去探索知識。”
二、質疑答難
鼓勵學生緣疑質難,或主動引導,或有意激發(fā),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
1、小組合作討論:
(1)作者奇怪的是,雖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們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2)作者為什么感到奇怪?讀讀課文,在課文中找出關鍵詞語、重點句子。著重從挑山工登山的姿勢、路線來理解。折尺形路程比游人約多一倍,可結果花的時間不比游人多,這是不解之謎。
(3)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2、指導學習重點段:
師生圍繞“你還知道了什么?”“你是用什么辦法來理解這句話,或明白這個問題的?”啟迪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重點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悟出:抓住句子中的關鍵重點詞語是讀懂一句話的重要方法;抓住自然段中的重點句子是讀懂一段內容的重要方法,將各段的段意聯系起來,就知道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重點討論:
1、“我”與挑山工三次相遇分別是在什么地方?
(找出課文中的詞、句)。相遇與我感覺有什么共同特點?
2、品析“您看,是不是這個理兒?”什么理?用課文里的詞句理解;與“我跟你們不一樣兒”,挑山工與游人有什么不一樣呢?
(游人:東看西看,玩玩鬧鬧,走走停停)挑山工:目標專一,堅持不懈,不斷攀登)
3、朗讀出挑山工樸素、自豪的感情。
4、從我“心悅誠服”到“包蘊著意味深長的哲理”。僅僅是挑山工說的揭開我心中的謎的這番話嗎?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與周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實例,展開討論、聯系,確實感到這段富有哲理的話是具有普遍教育意義及深刻意義的話。
5、作者從泰山回來,畫了一幅怎樣的畫?(用課文里的話說一說)
6、作者為什么說“我需要它”,而且“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作者需要的僅僅是這幅畫嗎?(作者需要的不僅僅是這幅畫,而是畫中挑山工那種認準目標,不斷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是因為作者需要這種精神激勵自己前進。)
三、歸納學法:
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去的趟”——理解內容和思想。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來回趟”——學習作者怎樣表達內容與思想。
1、學習的順序:預習——提問;討論——讀懂了什么?練習——存在疑問,歸納學法。
2、可提供參考的讀書方法:
(1)根據課后提示,指導帶著問題讀書。
(2)抓住重點詞句,品詞品句讀書。
(3)聯系上下文,整體感知,全面理解課文讀書。
(4)觀察畫面,敘述內容讀書。
(5)文中標點的運用,體會內涵讀書。
(6)邊讀邊思,展開想象,理解文章讀書。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回憶課文內容,想一想挑山工跟游人相比,有什么特點?
2、課文最后一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
二、歸納總結,感情朗讀。
1、聯系課后第4題,說說學習了這一課,我們受到了什么激勵?
2、突出以下內容:
使學生明確課文的思路,懂得《挑山工》全文緊扣中心,層層敘述,各部分內容聯系緊密,脈絡貫通,首尾呼應,闡述哲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
3、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加深體會文章的含義。
三 作業(yè) 設計(可任選一題,也可采取學生自己設計)
1、寫一則讀書筆記。
2、畫一幅《挑山工》的畫。
3、小練筆《我心悅誠服了……》。
4、制作讀書筆記卡片。
5、辦一張《勞動創(chuàng)造美》手抄報。
板書設計 :
5 挑山工
游人:東看西看,玩玩鬧鬧,走走停停
挑山工:目標專一,堅持不懈,不斷攀登
課后記:本文的學習,學生弄懂了挑山工目標專一,堅持不懈,不斷攀登的精神,決心向挑山工學習這種精神。
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高貴品質.
2、練習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與段之間內容上的聯系,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 :體會伯父說的含義深刻的話語。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生字新詞。
2、了解魯迅其人。
3、了解人們對魯迅的懷念。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2、介紹作者.
作者是周曄,魯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寫的回憶文章,記錄了魯迅晚年的幾件事.
3、看題目,為什么作者稱了“伯父”還稱“先生”?
“伯父”點明了作者和魯迅的特殊親屬關系.
“先生”則是全社會對魯迅的敬稱.這兩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對親屬懷念,又是對魯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閱讀課文,講講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標題.
“深切的懷念”第一段:魯迅先生逝世后,人們沉痛地悼念他.
“談論《水滸傳》”第二段:魯迅先生教育“我”認真讀書.
“笑談“碰壁””第三段:魯迅先生以“碰壁”為比喻抨擊舊社會.
“救助車夫”第四段: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車夫.
“關心女傭”第五段:魯迅先生關心女傭阿三.
三、讀第一段,思考并討論.
1、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參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來的花圈挽聯多;③送花圈挽聯的有各種各樣的人.)
2、什么事使“我”驚異?
(看到伯父受到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愛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樣,是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伯父的事.)
3、小結: 這段講了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對伯父的懷念.
四、學習第二段,討論.
1、我是怎樣讀《水滸傳》,結果如何?
“囫圇吞棗”什么意思?伯父問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亂說一氣.“張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聽了“我”的回答,怎么說?伯父的年紀比“我”大,為什么記性反而比“我”好呢?
(魯迅先生之所以“記性好”,是因為他讀書,而“我”并不是記性差,主要是讀書馬馬虎虎)
馬馬虎虎(反義詞)→認認真真
3、為什么“我”聽了伯父的話會“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還難受”?
(伯父年紀這么大學習還非常認真,對學過的知識記得牢,自己與伯父對比,學習太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時也認識到伯父的話是對自己學習態(tài)度婉轉的批評,所以……)
4、臨走的時候魯迅為什么送作者兩本書?
(勉勵作者要認真讀書)
5、這個小故事反映了魯迅先生什么品質?
小結:這個小故事講魯迅跟“我”談《水滸傳》從中啟發(fā)教育“我”要讀書,反應了(對待學習認真嚴肅,關心下一代)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3、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段,思考并討論.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當時有沒有真的“恍然大悟”?從哪里看出來?
(作者年輕小,不魯迅先生話的含義)
2、在座的人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無知,把伯父的話錯了,在座的人為她天真,幼稚的解說而感支好笑)
3、引導學生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四周黑洞洞的”是說舊社會的黑暗;“容易碰壁”說明革命者隨時都會遭到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很深.這個句子用反問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實生活在反映了舊社會人民沒有絲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會現實,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勢力進行斗爭,不怕挫折的樂面主義精神.)
4、作者回憶了這個小故事是想說明什么?
二、學習第四段,討論:
1、畫出描寫車夫傷勢嚴重的句子,讀一讀,并議一議,這么冷的天,那位拉車的怎么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車子扔在一邊”、“兩只手……”、“地上淌著一灘血”、“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車夫家里窮,連一雙鞋都買不起.天氣那么冷還在拉車,說明他要拼命掙錢養(yǎng)家糊口.車夫的處境的舊社會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一個縮影)
2、伯父他們是怎樣救助車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動作的詞.這些詞表示魯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著”、“半跪著”、“夾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給”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
3、事后魯迅先生為什么臉變得“那么嚴肅”、“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臉變得嚴肅是因為想到車夫在那樣嚴寒的天氣里還光著腳拉車,受了傷也沒錢治,這是黑暗的舊社會造成的.他無法控制自己對舊社會憎惡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氣”是對在舊社會苦難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給勞動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會的憎恨.)
4、小結:這個故事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受傷車夫,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和對舊社會的憎恨.
三、學習第五段.
1、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阿三的?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
(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齊讀最后一小節(jié),這一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對開頭照應,又是全文中心句,點明中心作用)
板書設計 :
6、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魯迅其人
他的事跡
他的品格
作業(yè) 設計:
一、抄詞.
追悼 正月 愛撫 逝世 搞不清楚 張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飽經風霜
二、把詞語補充完整.
張( )李( ) 囫圇( )( ) ( )然大( ) 三( )半( )
( )經風( ) ( )聲( )哭 難以( )受 接連不( )
三、閱讀句子并作答.
聽了伯父這句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⑴文中“這句話”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這句話表面在夸自己,實際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這句話體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從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聽了這句話,為什么比挨打挨罵還難受?
2、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⑴“四周圍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這句話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這句是_____句,改為陳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這段話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來……扎好繃帶.
⑴這片段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七個動作詞.
⑶這段話說明魯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課文內容填空.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寫__的文章.通過作者回憶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魯迅是個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7*.高粱情
一、教學內容:
這篇略讀課文主要介紹了高粱根的特點,贊揚了高粱堅忍不拔的品格。(1課時)
二、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高粱令人敬佩的品性;學習它堅忍不拔的品格。
2、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并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并結合課文理解詞義。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6自然段。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高粱堅忍不拔的品格。
難點:理解父親和伯伯對我說的話語的意義;體會這兩段話與中心思想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小黑板、錄音機、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一、課前談話,激發(fā)興趣、引入課文。
有這么一種植物,長著挺拔而粗壯的稈子,碩大而血紅的穗頭,強有力地抓住土地的根,這就是高粱。我想可能很多同學都沒見過,那么高粱是什么樣子的呢?請大家打開書第102頁看插圖,認識一下高粱。今天我們學習第20課,(板書課題:高粱情。學習高粱的"粱"與"梁"的區(qū)別。)
二、學習課文。
1、請同學們打開書第102頁看插圖,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高粱,從圖上看,你覺得高粱有什么特點?說一說。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很好,那么課文是怎樣向我們介紹高粱的特點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看課文。
三、指名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找出描寫高粱特點的句子,劃下來。
2、指名朗讀描寫高粱特點的句子,談談你的感覺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高粱的特點。(邊討論邊板書:正直的稈子、碩而紅的穗頭、緊抓土地的根。)
3、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說說高粱最具特點的是哪個部位?(在"根"下劃"△")課文是怎么描寫的?用重點號劃出這些句子。
4、指名有感情地朗讀所劃部分。回答高粱根有什么特點?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出來。(板書:堅韌、像鷹爪)并說說為什么會有這些特點?
5、再朗讀,說說這些描寫中蘊含著作者的什么感情?
6、練習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讀中激情。
同學們,由于高粱具有堅韌不拔的品性,因而它的適應能力很強。千百年來,土地、人和高粱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課文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敬佩、贊美)
請大家?guī)е磁濉①澝乐椋賮碛懈星榈乩首x課文,可以讀全文,也可以讀最喜歡的部分。
高粱堅韌不拔的品格激勵著作者頑強地生活。我想從今以后也會激勵著我們大家奔向21世紀的未來。
積累、運用二
學習目標:
1、背誦名言警句。
2、閱讀短文,理解內容,從蜜蜂釀蜜中感悟哲理。
3、用自己的話說說自己的夢或者是夢想。
4、寫一篇寫人的記敘文。
學習重點:
閱讀,理解文章內容。
學習難點:
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課時安排:5課時
課前準備:觀察寫作對象,搜集整理材料。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一讀、背一背
1.教師介紹名言警句的來歷和它的教育意義。
2.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背誦。
二、提出學習任務
閱讀短文,理解內容,學習抓中心句的方法自學。
三、朗讀《蜜蜂的贊美》,理解內容。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
(個人讀、雙人讀、小組讀、互相討論等學習方式;教師巡視課堂,或詢問、或指導、或鼓勵。)
1、學生圍繞問題自學短文,試著解決問題。
2、討論交流:
(1) 蜜蜂釀蜜有哪兩個特點?
(蜜蜂值得贊美的特點是:她的勞動非常辛勤、她的勞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
(2) 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從蜜蜂的身上我們受到的啟發(fā)是:1、做什么事都是要付出辛勤勞動的,學習也是這樣,不下一番苦功夫,哪里有收獲呢?2、學習,工作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事情,沒有固定的方法,都必須用自己的頭腦去把積累來的材料進行加工,處理,變成自己的方法、本領。)
(3) 你對短文那一部分感興趣,讀一讀,并把它背下來。
(短文中,培根的話、魯迅先生的話很值得去讀一讀,背一背。其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仔細分析、理解,體會其中的意思。)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蜜蜂的喜愛之情。
第二課時
一、 提出學習任務
今天我們學習這個口語交際是要求大家說一說自己的夢,人們經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的內容多種多樣,有趣的夢,難過的夢,高興的夢,離奇的夢,充滿幻想的夢,都可以講。也可以講自己的夢想。
大家把課本上的題目要求看一下。
題目意圖:說話的內容和要求是:
內容:夢 夢想
要求:1、內容不限,自由說
2、聽懂說話人的意思,進行評價。
二、學生明確什么是夢,什么是夢想。舉例說明。
1.教師大體介紹一下:什么是夢?什么是夢想?
2.同桌討論,說說自己的夢或夢想。
3.分組進行互相評說。
4.教師評價,指導。
三、推出代表給全班同學說說自己的夢想。
1.指名說自己的夢想。
2.組織全班學生評價、完善、補充。
3.進行激勵性評價。
四、總結:
1.表揚積極參與和有創(chuàng)見的同學。
2.鼓勵說得好的同學把自己的夢想寫出來,向報刊投稿。
第三、四課時
一、 提出學習任務
寫一篇記敘文。寫一個自己尊敬佩服的人。
一、 指讀題目要求,使學生初步了解作文內容。
1. 請大家把作文要求讀一遍。
2. 歸納一下這次作文的要求。
二、 再讀題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對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本次作文的目的不是寫事,而是通過事來表現人。要把事情寫清楚。)
1.體裁:寫人。
2.范圍:自己熟悉的人。
3.內容要求:值得佩服的特點。
4.要求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
三、學生討論,交流,確定自己的寫作內容。
1、你打算寫誰?為什么要寫他?他的哪些品質值得你佩服?
2、這個人的哪一點或哪件事令你尊敬或佩服?你準備用什么事例來表現他的這種品質或本領?
3.你打算如何處理這篇作文的開頭和結尾?
4.自由交流,說說自己準備寫誰,怎樣寫。
5.請一、兩個同學在班上說說自己的構思。
四、學生作文,教師巡視
五、個別面批,指導差生
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五課時
作文講評:
第三單元
8.十里長街送總理
一、教學目標
1、 學會12個生字;理解24個新詞語的意思。
2、 理解含義深刻的詞語的意思,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動人情景,懂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領袖是永遠值得人民懷念的。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感受人民群眾對周總理逝世無限悲痛,對總理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課文教學掛圖。
四、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通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第一段“等靈車”的場面,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體會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受首都人民“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動人情景,熱愛和懷念周總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緊扣語言文字,體會人們失去總理的沉痛心情,并有感情地朗讀。
難點:學生對當時當地的情景缺乏感性的體驗,所以對首都人民送別總理靈車時的心情不容易理解。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
課前組織學生聽詩朗誦——《周總理,你在哪里》
(一)、復習導入 :
1、師述:剛才,我們聽的這首詩,是為了懷念總理而作的。你們從課外書、網上查找到了哪些有關總理的故事,請你講述給大家聽好嗎?(說說最令你感動的地方。)
2、學生交流:(可回憶《當飛機遇險的時候》、《手術之后》等學過的課文,讓學生講述《周總理的睡衣》、《一束鮮花》等故事,感受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崇高精神。為下文的學習奠定情感的基礎。)
3、教師板書:總理愛人民,人民愛總理。
4、師深情講述:1976年1月8日上午9時57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逝世了,噩耗傳來,全國人民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淚水浸透了。當時,“四人幫”反革命集團下了道道禁令,不許人們去悼念,不許人民纏黑紗、佩白花。人民不怕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總理的遺體送去火化后,靈車駛往八寶山革命公墓,要途徑長安街。一清早,人民群眾冒著嚴寒,扶老攜幼,擠在長安街的人行道上,含著巨大的悲痛迎送總理的靈車。
下面,讓我們隨著錄音《十里長街送總理》回到令人難忘的那一天,看看這歷史上空前的送葬禮。
(二)放錄音,看錄像。
問:聽了錄音,你的心情怎樣?
(三)釋題:(出示課題)
1、誰能用一句話說說課題的意思?(誰在干什么?)
2、“長街”指什么地方?(橫貫北京東西的長安街)
3、“十里”寫出什么?(街長)這么長的街都擠滿了人,說明什么?(人多)這么多人來送總理,說明了什么?(總理深受人民愛戴)
(四)學習第一段:
師:人們知道總理的靈車要經過長安街,一大早,就等候在長安街上,從早晨等到中午,從中午一直等到傍晚。
1、自由讀第一段,找出能說明人民愛總理的詞句。
2、交流:
(1)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從“兩旁、擠滿、望不見頭、望不見尾”看出人多。)
(2)人們的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將要開來的的方向。(三個“都”說明人們愛總理的心情是一致的,為失去總理而感到悲痛。)
(3)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有耐心地等待著。一對青年夫婦,丈夫抱著小女兒,妻子領著六七歲的兒子,他們擠下了人行道,探著身子張望。一群淚痕滿面的少先隊員相互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
a、“焦急”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
b、“焦急”和“耐心”放在一起矛盾嗎?
(這兩詞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熱愛、崇敬周總理這一點是統一的。)
c、青年夫婦呢?(板書擠下探著張望)
d、少先隊呢?(板書淚痕滿面扶著踮著望著)
3、你能想象—下他們當時的心理和語言嗎?
4、你還讀懂了什么?
“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渲染氣氛,好比天也與人同哀,寫出人們悲痛的心情。)
5、在十里長街上擠滿不同的人,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老,也有小的,但他們有許多共同的地方,你能說說嗎?是有人叫他們這樣做嗎?(自發(fā)的)。人們?yōu)槭裁催@樣做?(表達對周總理的哀悼)
5、指導朗讀。
6、教師小結:課文通過對老奶奶、青年夫婦、少先隊員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人們對周總理的敬愛和沉痛悼念的心情。
7、歸納段落大意:
(1)出示投影:
第一段寫誰?他們懷著怎樣的心情正在干什么?。
(2)指名回答。
(五)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等靈車”這一感人場面,讓我們知道人民對周恩來總理的愛戴之情和沉痛的心情。
(六)作業(yè) :
1、有感情地讀課文。
2、完成作業(yè) 上(1、2、3題)
3、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教學第二、三段,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感情朗讀課文。
(二)教學過程
1. 復習第一段,進人情境。
1976年1月1]日,北京城格外肅穆,長安街格外沉寂。成千上萬的人纏著黑紗、佩著白花,靜靜地佇立在長安街的暮色里。他們帶著淚痕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等待著總理靈車的到來。
2.學習第二段。
(1)過渡:人們從早上等到下午,從下午等到傍晚。夜幕開始降下來,總理的靈車緩緩地開來了。這時,人們的心情怎么樣?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學生按“找句子,圈詞語,說理由,反復讀,悟感情”的方法來學習。
(3)學生交流,邊朗讀邊體會。
重點體會: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無聲地指揮”“不約而同”:寫人們看到總理靈車一致的舉動,從而間接寫出人們同悲共痛的心情,以及對總理的無限熱愛。
“眼睜睜”寫出了人們望著靈車緩緩前行,想留卻留不住的那種無可奈何的神態(tài),表達了人們共同的心愿:希望靈車停下,多看一眼總理。
“顧不得”既反映了人們十分珍惜這一去不返的歷史時刻,又表現了人們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余一切渾然不覺。
(4)試著設計一道填空題,加深對這個句子的理解。例如人們的身體——,眼睛———,淚水——,都是為了能。
冬日的寒冷不再可怕,人們——;長時間的等待不算什么,人們——;滿面的淚水顧不上擦,只要能。
(5)就在這長安街,看到此情景,人民群眾想到了些什么?
指名講,再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既然是非常“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贊美的語言,但為什么幾個同學朗讀的語調反而低沉,聲音反而輕了呢?
(6)是啊!這些事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然而今天總理卻已靜靜地躺在靈車里。我們再也看不見他那矯健的身影,聽不到他那爽朗的笑聲,這更增添了人們心中的悲痛。
(7)一齊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
3.學習第三段。
(1) 總理與人們心連心。靈車緩緩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人們在人行到上奔跑。此時此刻,人們的心情又是如何?
(2) 默讀課文,在讀中找句子,圈詞語,說理由,反復讀,悟感情。
(3) 學生交流,重點體會:
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表達了人們不忍與總理永別,希望多看總理一眼,希望總理永遠與我們在一起。)
(4)如果此時此刻,你也站在長安街上,站在送行的行列中,你會怎么想?
(5)靈車終于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對這二行動,你是怎么體會人們的感情的?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4、小結學法,總結全文。
5.作業(yè) :
作業(yè) 本第4題。劃出課文中使用“反復”的句子,體會人民送總理的心情,知道反復的作用,仿寫一句話。
9 再見了,親人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誼”造句。
3、知道反問句又加強語氣的作用,能改寫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要理解內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礎上,了解作者是怎樣表達中心思想的。
教學方法:自學輔導法
教具:錄音機、錄相帶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
2.通過讀課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能說出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學重點:讀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教學難點 :感受文章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導入
齊讀課題,說說課文中誰稱誰為“親人”?
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
為什么稱他們?yōu)橛H人呢?帶著問題聽老師范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說說初步感知的情況。
(二)檢查預習
1.介紹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
2.讀本課的生字詞:封鎖、暫時、打糕、情誼、混進、爭吵、大嫂、阻擊戰(zhàn)、搗米謠、偵察員、雪中送炭。(自讀、指名讀、齊讀、兩人賽讀)
3.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暫時:zàn
友誼:yì
血泊:pō
“搗”和“謠”的字形
4.解釋不懂的詞
打糕: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用糯米做成,與我國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親人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三)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讀課文,給文章分段。
2.提問:為什么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互稱“親人”?說說朝鮮人民為志愿軍做了哪些事,志愿軍為朝鮮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重點語句對表達情感的作用。
2.體會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
教學過程 :
課前兩分鐘,用多媒體播放配有當年抗美援朝畫面的《志愿軍戰(zhàn)歌》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就是唱著同學們剛聽到的雄壯的《志愿軍戰(zhàn)歌》出國參戰(zhàn)的,今年剛好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52周年。他們回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感人情景仿佛歷歷在目。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與志愿軍老戰(zhàn)士一起追憶那動人的告別場面,去聽一聽離別時他們對朝鮮親人都說了些什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讀書思考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位親人?志愿軍回憶了哪些往事?
板書:大娘縫補衣服送打糕救傷員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后兩自然段。
1.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中朝兩國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批)
2.然后交流,教師點撥。
板書:幾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孫孫
犧牲媽媽
失去雙腿
3.這些事情為什么讓志愿軍難以忘懷呢?從這些事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默讀3分鐘后,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抓住“幾夜沒合眼、冒著炮火、唯一、同歸于盡、噩耗、代價”等詞語體會。
點撥:“雪中送炭”是誰在什么情況下送去什么?
小結:是在別人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給與幫助。體會大娘確實像慈母一樣,關心幫助志愿軍,想志愿軍所想,急志愿軍所急,這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體會2、3自然段。同時加強感情朗讀的指導。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注意指導。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開頭和結尾在表達上的特點。(個人讀、師生對讀等形式)
(1)朗讀時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朗讀;對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親切的情感朗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關切的情感朗讀。
(2)學生自己選讀喜歡的段落,并試著背一背。
(四)飽含激情學習第二部分(以讀代講)
列車將要載著志愿軍回到祖國,此時此刻,志愿軍會說些什么?(齊讀第二部分)
再讀課題,齊讀,指名讀。
板書設計
9.再見了,親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洗補衣服 幾夜不眠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 (雪中送炭)
救傷員 失去孫孫 (唯一)
小金花 救老王 犧牲媽媽 (同歸于盡)
大嫂 挖野菜 失去雙腿 (血的代價)
10*.秋天的懷念
一、教學內容:
這篇課文寫了在我因雙腿癱瘓而暴怒無常時,母親耐心地安慰我;為了讓"我"散心,母親想法設法幫我去北海,可是母親已重病纏身,母親帶著重病的身體,最終沒能滿足我而死去。母親在臨終前,還在念叨生病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母親的深切關懷今生已無法報答,只有無盡的思念纏繞心中。(1課時)
二、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的生字
2、領悟文中蘊含著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
三、教學重點、難點:
讀課文的內容,領會樸實的語句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感情。
四、教學方法:學生研讀為主,嘗試探究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通過觀看幻燈片,來感受文中母親的偉大形象。
七、教學程序:
一、激情導入 。
關于母愛,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為她唱著贊美的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讀這篇課文,再一次感受催人類下的母愛(板書課題)。
[意圖:以情激情,引起學生情感上的投入。]
二、布置自學。
1、自由讀課文。
2、根據新聞記者提示,邊讀邊在書法上標標畫畫。
三、交流匯報(以閱讀提示為綱)。
1、母親重病纏身,還要推著下肢癱瘓的我去北海公園看花,結果怎樣?(母親犯病,竟成永訣。)
2、母親是怎樣關心我的?(可通過以下語句,邊讀邊悟。)
(1)當我發(fā)脾氣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母親雖然自己身患重病,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覺,卻默默地承受著我的粗暴無理。)
(2)"'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后,她侍養(yǎng)的那些花都死了。"(為了我,母親雖然愛花,卻沒有精力、時間,沒有心思再養(yǎng)花。)
(3)"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語雖樸素,卻體現了母親的偉大和堅強。)
(4)"那天我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母親是要把蕭瑟的秋天擋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漸出窗外吧。)
(5)當聽說我愿意去北海時,母親"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還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說著…‥(能夠帶孩子出去走走,母親竟是如此興奮!她希望我能開心、快樂。)
(6)母親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生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春蠶到死絲方盡,母親臨終時仍掛念著孩子。)
3、體會作者透過這些小事,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
(引導學生注意前面語句中的重點詞語,那是作者細心觀察體會到的,也是令他記憶猶新形象;最后一個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之所以濃墨重彩地寫這些菊花,也許正是表達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菊花中有母親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親的殷切囑托,"咱娘兒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4、假如清明節(jié)到了,作者面對母親的遺像,會說些什么?(可以先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寫一寫,然后再交流。)
四、延伸拓展。
這篇課文樸實無華,感人至深,因為母愛是人類最神圣的感情。同學們,你還了解哪些關于母愛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了嗎?請說一說。
五、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歌頌母愛的文章(或是抄寫一篇歌頌母愛的文章。)
▲教學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第十課《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板書設計 :
10.秋天的懷念
我 母親
暴怒 安慰
思念 去世
偉大的母愛
11*地震中的父與子
教學目標 :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使學生受到父子親情的感染,學會愛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使學生受到“愛別人以及做人應有責任感”的教育。
教學重難點:
1.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點句理解每段及全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引入
我們剛學過《秋天的懷念》,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這篇課文通過一個傳奇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愛的頌歌。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二)讀準本課的生字詞。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1.出示本課的生字詞,讓學生讀一讀,讀準即可。
2.默讀課文,出示自學提示:
①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畫出文中使你感動的句子。并作簡單的批注。
②可以畫出不理解的詞句或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想一想它的含義。
3.在組內交流,教師巡視,隨機解決簡單的問題。
(三)班上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并加以指導。
1.提問:課文結尾說這對父子了不起,為什么這樣說呢?談談你的看法。
2.投影出示并體會這句話:“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父親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棄”和“責任感”;兒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對父親的信任和對同伴有責任感。)
板書:不放棄 責任感 信任
3.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
(四)作業(yè)
把這個故事復述給自己的父母聽。
積累•運用三
學習目標:
1、背誦成語,積累詞匯。
2、閱讀短文,理解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3、學習寫讀后感。
學習重點:
閱讀,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學習難點:
指導學生寫好讀后感及小論文。
教學時間:5課時
課前準備:廣泛閱讀,喜歡讀的文章多讀幾遍。鼓勵學生積極實踐,合作完成小論文。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一讀、背一背成語。(在老師大概講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熟讀成誦)
二、提出學習任務
閱讀短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三、朗讀《外婆家的石橋》,理解內容。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個人讀、雙人讀、小組讀、互相討論等學習方式;教師巡視課堂,或詢問、或指導、或鼓勵。)
1、學生圍繞問題自學短文,試著解決問題。
2、討論交流:
(1) 外婆家的石橋為什么會給“我”留下美好的懷念?又為什么會引起“我”的惱恨?
(2) 說一說課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外婆的懷念之情。
五、選擇其中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下來。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寫讀后感
學習要求:
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真實的感想和體會。
教學過程 :
一、指讀題目要求,明確寫讀后感的作用與方法。
1. 什么叫讀后感?
2. 寫讀后感有什么好處?
3. 寫讀后感首先要做些什么準備工作?
二、出示寫讀后感的方法:
1、緊扣原文,抓住重點,即感受最深的一點或機點發(fā)表議論。
2、聯系實際,情感真實。忌說假話、空話、套話。
3、敘議結合,以“感”為主。
三、學生討論:如何寫好讀后感
1.指名再讀題目要求。
2.同桌討論自己的寫作打算與設想。
3.指名在班上說說自己的思路。
4.教師適當指導。
第三課時
一、學生作文,教師巡視
二、個別面批,指導差生
四、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四課時
作文評講:
第五課時
學習內容:實踐活動
學習要求:搞小發(fā)明,寫小發(fā)明論文。
課前準備:布置學生在課余時間,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是自然課上學到的知識,搞一項小發(fā)明,并且把發(fā)明的過程寫下來在全班交流。
學習過程:
一、 指名讀題目,明確要求。
1.搞一項小發(fā)明。
2.把這項發(fā)明的過程寫成論文。
3.在班級交流論文。
二、 鼓勵合作:可與自然課的學習相結合。
觀察、試驗
三、寫小發(fā)明論文或寫《我的發(fā)現》。
四、請家長給予幫助、支持。
五、成果交流、展示。評選出優(yōu)秀小論文。
六、鼓勵寫得好的學生向報刊投稿。
教之初特別感謝支持本站發(fā)展的所有網友,感謝你們的無私奉獻,感謝你們對所有教師的關注和對教育的支持。
以上信息請使用者和轉載者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