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材培訓
各位老師:大家好!在此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的學習體會。總體編排:兩根柱子(閱讀與寫作)一條龍(語文實踐活動),閱讀與寫作不是“一一對應”,而是“各成體系,雙線并進”。+習慣培養與口語交際。 先看一看整冊書的排列:習慣培養——閱讀教材——習作內容——練習設計——綜合性學習。教材編寫特點:1、采用主題單元的方式組合教材。大家看目錄:本冊教材按主題劃分為7個單元。分別為“園丁之歌”、“自然的奧秘”、“故事集錦”、“無私奉獻”、“祖國各地”、“百折不撓”、“走進名著” 7個單元。具體是如何體現出單元組合的特點呢?我們來看第二單元。圍繞某個主題組織3~4篇課文成為一個單元,單元練習中的內容也盡量予以配合。如第2單元,便是圍繞“自然的奧秘”這一主題選入了4篇課文。《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是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以滿腔熱情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裝滿昆蟲的衣袋》記述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癡迷于昆蟲的故事;《變色龍》和《金蟬脫殼》則給學生提供了兩個仔細觀察周圍事物的范例,使他們知道應當怎樣去仔細觀察;“誦讀與積累”則要求學生誦讀巴甫洛夫、伽利略、蘇霍姆林斯基等人有關觀察方面的名言,從而懂得觀察的重要意義。本單元我們可以安排一個“小練筆”,要求學生“利用課余觀察一種昆蟲的活動,寫一篇觀察日記或一組觀察日記”。通過這個單元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學到語文方面的知識,還能從不同的側面認識到觀察的重要,學習觀察的方法,豐富自然知識。通過記觀察日記,又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我們如何利用單元組合的特點來教學,如何充分發揮單元內部各元素之間的協同作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吳老師等會兒會和大家詳細的學習。2.向課外拓展,與生活結合。語文教學應當向課外拓展,鼓勵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這是我們共同的意識。在座的各位老師誰沒有憑借自己的智慧引導學生進行過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活動? 在新課程提出要從封閉的“小課堂”里走出來,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社會和自然,使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學語文,用語文前,我們就已經這樣做了,所以我們的思想并不落后。大家都知道,以前教材中并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舉行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完全是*我們的用心和智慧。所以,我們可以為自己自豪。現在好了,編者們把語文實踐活動納入了教材,成為教材的組成部分,作為了一項教學內容。教材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系列——學和做”,(本冊教材中的“學和做”是——說名道姓)就是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3.注意與第四學段(初中)的銜接。主題單元教學就是很明顯的與初中教材的銜接表現。大家看我們的教材可以知道:第三學段教材,在教材結構形式上和選文的難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攏。這樣就減緩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銜接。所以我們的教學也應該有高年級的特點。閱讀方面偏重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品味的能力,習作方面偏重于立意與選材,篇章結構的訓練。實踐方面偏重于學生注意生活和交往能力的培養。總之,要由低中年級的扶到放,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了解了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們怎樣來用好教材呢?我們怎樣用教材來教學生呢?我們怎樣憑借教材又不拘泥于現行教材呢?下面我分別從閱讀、寫作、習慣培養與口語交際幾個方面談談我粗淺的認識。 關于閱讀:一.閱讀教材特點(一)提供豐盛的情感大餐整冊教材的閱讀文本,無論優美如散文,抒情如詩歌,還是質樸如記敘文,都給予學生豐富的多層面的情感熏陶,使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從而涵養品德修養,提升審美情趣,豐富情感體驗,充實精神世界,讓學生享受著一份豐盛的情感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