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材培訓
(二)充盈厚重的文化氣息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載體,而且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蘊藏著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歷史。篇篇課文,洋溢著中華文化的氣息,滲透著濃濃的中華情、民族情。一篇篇課文,充盈厚重的民族文化的氣息,如一個個不竭的泉源,給學生的心田注入一股股民族文化的清流。在弘揚民族文化的同時,教材也把反映外國文化的作品奉獻給學生,《裝滿昆蟲的口袋》、《諾貝爾》等,展示的是國外科學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不懈研究的感人精神,中西合璧,使教材的文化構成更趨合理。(三)洋溢獨特的語言魅力五上教材所選入的閱讀文本文質兼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味、鑒賞著精美的語言,享受著典范雋永的語言熏染。《清平樂 村居》這首宋詞,意境恬淡、清麗。詞的上闋長短句相間,而下闋句式整齊,每句韻腳相同,節奏感強,學生在誦讀體悟的過程中,不僅神往于質樸而淡雅的田園生活,更驚嘆于我國古代詩詞語言的凝練美與音韻美。《鼎湖山聽泉》這篇美文,作者更是將自己對泉水的獨特體驗、豐富想象,通過華麗的語言、精妙的表達,把鼎湖山的泉聲真切地傳達出來。學生誦讀這樣的美文,不僅受到情感、審美的熏陶,還始終沉浸在精美的語言中,得到文本語言的滋養。《林沖棒打洪教頭》準確貼切、生動傳神的描述,也成為學生描摹人物、刻畫形象的良好示范;《滴水穿石的啟示》中精練的語言、嚴密的邏輯、有理有據的敘述以及層層深入地陳述觀點的說理方法,也會在學生的語言學習中留下深深的痕跡。學生享受典范語言的熏染,感受母語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語感得以培養,也培植了學生熱愛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情感。 (四)傳遞深切的人文關懷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課標》指出“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一蹴而就,而需在長期、大量的閱讀中受到精神、情感等潛移默化的熏染。同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閱歷與心路歷程,面對同一文本,自然會產生各自不同的閱讀期待,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體驗。學生對于文本的解讀具有多樣性,對文本的感受往往是獨特的、多元的。教材選取典范精美的文學作品,關注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力求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耳濡目染,給學生的心靈以豐富而全面的滋養,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潛移默化的、長效的、綜合的影響,追求“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境界。而課后練習的設計,又關注學生的獨特感受,給予學生自主體悟、自由表達的空間。《變色龍》課后練習4“課文哪一部分給你留下的印象深,為什么?”《金蟬脫殼》課后練習4“在金蟬脫殼的過程中,你認為哪種情景最‘奇特動人’?先將有關的語句圈畫出來讀一讀,再與同學們交流一下閱讀感受”。《諾貝爾》課后練習3“請將本課第8至第10自然段有聲有色地讀一讀”。諸如此類的練習設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倡導閱讀的個性化,尊重學生理解與體驗的差異,引導學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傳遞著深切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