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教材培訓
5. 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與生活結合 什么是語文教育資源?《課標》里說得很清楚:課堂教學資源,課外學習資源。具體地說,就是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以及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有句名言說得好,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或者說處處留心皆語文。根據這個精神,國標本(蘇教版)設計了一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只要是學生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感覺得到的都是學習的資源。可以說,生活有多寬,語文學習就有多廣,甚至更遼闊,因為我們還有想象的空間。同樣舉例《月光啟蒙》的教學。文中作者是浸在母親的童謠、歌謠、故事、謎語中長大的。母親很早就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素養的種子。那時也許母親并不知她對兒子日后的發展起了多大的影響,因為那時,他的母親并不識字。但就是那些朗朗上口的 童謠、歌謠、故事、謎語 卻滋養出了一位作家。 講到這里,我想起了假期里的青歌賽。還記得原生態組的比賽中的命題對話是最耐人尋味的。參賽選手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嘩眾取寵 ,卻是那樣的深情。真正是原汁原味的。那些歌手有的只有初中文化,女孩甚至一天也沒有進過學堂。那歌就是*父輩們祖輩們一代一代傳唱下來的。如果說在那些少數民族人的生活里那歌聲只是無聊時的消遣,只是單調生活的調味品,那么在藝術家的眼里那就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其實他們的父輩們祖輩們給了他們最久遠的精神文化。這是選手們在深情回憶父輩們祖輩們給他們的財富時的發自內心的感慨。盡管他們貧窮,但是卻很富有。 說這些題外話,目的是想說,他們是無意識的,那作為教師,作為教育者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就是有意識的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享受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 豐富生活也要有水到渠成的效果,要有依有據,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尋求課本與課外生活的連接點,開展活動。比如,還是《月光啟蒙》的教學,我們進行了系列童謠活動,收集童謠——背誦童謠——童謠擂臺賽——創作童謠,學生很感興趣,感觸也很深,所以寫來也有真情實感。(舉例具體見我的教學日記)蠻牛與猛虎 蠻牛力不小,猛虎勁也大。大家比一比,誰的本領大。俗話真是說得好,牛犢不怕猛虎咬。牛犢長成蠻牛時,敢找猛虎來單挑。(錢子煜)小陀螺 小陀螺,溜溜轉,大家快點都來玩。你一擰,我一捻,轉起陀螺小花傘。(段研舟)小野孩 小小野孩,多么可愛。手拿野果,朝前奔來。樹木是他的大花園,樹林是他的游樂場。盡管如此,他很孤單。他很希望,得到關愛。(陳逸超)李潤的三首童謠倒是真實地記錄了整個比賽的進程。開始: 一 第一局結束:二 總結: 三小猛虎,斗蠻牛, 小蠻牛,別高興, 猛虎隊,蠻牛隊,不比高低不罷休。 下局就要追上你。 比童謠,受益多。誰能贏,不知道, 小猛虎,別氣餒, 懂知識,明道理,要看誰的本領高。 打敗蠻牛拿第一。 活動也是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