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課實錄及教學反思
生:讀“搽玄虛省悟渺茫脊梁誆騙脂粉”。
師:很好,非常準確。再大聲讀一遍,好嗎?
生:(再讀。)
師:說說下面的詞什么意思?
生: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誆騙:用謊話騙人。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傷現在。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師:這篇文章是作者反駁對方觀點的,所以叫做駁論文。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駁論文的知識。議論文有三個要素,是什么?
生:論點、論據和論證。
師:論證的方法有什么?
生: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師:還有一個概念叫做論證方式。表達方法和表達方式是一樣的,但是論證方法和論證方式卻不一樣。論證方式包括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師:那么,對方的觀點寫成議論文,有什么要素?
生:還是論點、論據和論證。
師:哈哈,是啊。那么,我們反駁對方的觀點,可以從什么角度入手?
生:可以反駁論點。
生:可以反駁對方的論據。
生:可以反駁對方的論證方法。
師:對。
生:(露出不解神色)怎么反駁對方論證方法?
師:比如說,我說只要你努力,就能考上重點高中。這個論點對嗎?
生:對。
師:然后我舉例論證,你看某某人,經過努力就考上重點高中了。這個論據也是對的吧?
生:對。
師:但是我的論證確實是錯的,我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僅有勤奮和努力就夠了嗎?
生:還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
師:對,所以,用剛才那個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本身就是錯的,論點自然站不住腳了。
生:明白了。
師:下面大家看文章的第一二段,看作者擺出了對方的什么論據和論點?
生:(自讀課文片刻)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這時候,走廊另一頭的音樂教室傳來一個班級的合唱聲:“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師:是啊,在那樣一個積貧積弱的年代里,從1840年開始的一百多年里,我們的國家經歷了歷史上最屈辱的時代,一塊塊富饒的土地從祖國分割出去,于是就有了這樣的歌曲: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這是聞一多的詩句,《七子之歌》,從1999年開始傳唱的是這首《澳門》,還有別的地方,包括我們大連的旅順口。這七子,是祖國的七個孩子,是七處被分割的國土。國土淪喪,人民飽受欺凌,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國人可能就喪失了自信力,所以有了大公報的社論。那么,對方的論據是什么?
生:兩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生:不久,只希望“國聯”。
生:現在,一味“求神拜佛”。
師:由這些論據得出了結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似乎無懈可擊。那么作者怎樣反駁呢?看文章三到五段。這一部分的關鍵句是什么?
生: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
師:那我們有什么呢?
生:有他信力。
師:對,我們曾經有過他信力。所以,對方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是錯誤的。對方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其實,魯迅先生又何嘗不是偷換概念呢?這其實是作者的諷刺藝術和幽默語言。這就好比甲同學說乙同學:你真不像個好人,我馬上對甲同學說,怎么能這樣說話呢?他本來就不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