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其四、拓展,激發學生課外探究的興趣。歸納課堂上沒解決的問題,提出學生尚未發現的問題,提出課外學習的任務,將課內與課外銜接起來。
【教學實錄】
一、 朗誦課文,走進演講,激發學習的欲望。
師:1778年5月30日,“教導人們走向自由”的“法蘭西思想之王”伏爾泰與世長辭了。一百年后,即1878年5月30日,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偉大的人道主義斗士――維克多•雨果站在紀念伏爾泰的百年冥誕上,發表了一篇激情澎湃的演講。(板書: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
老師富于激情地朗讀全文,學生打開書本邊看邊聽。
(點評:教師率先示范,給學生提供了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平臺,便于讓學生進入情境,獲得整體印象。)
師:老師剛才像不像在作演講?
生:(齊聲地)像。ㄓ袔讉學生在搖頭)。
師:意見看似一致,仍有不同意見。(指一個搖頭的同學)說說為什么不像作演講。
生:是在朗讀課文,雖然比平時感情充沛一些,但沒有演講的場景和氛圍,一般演講者有動作配合。
師:以課文開頭的兩句示范一下,好不好?
生:(有些靦腆地)“一百年前的今天”,(右手抬到胸前),“一顆巨星隕落了!保ㄓ沂窒蛳掳矗暗怯郎!保ㄑ鲱^,右手揮向右前方)。(同學們哈哈大笑起來)
師:看來演講還是得有“演”才能算數了。
生:不一定,我在電視上看到在布什圖書館發表演講,布什在清華大學演講并沒有什么“演”的表現,報紙、電視還不是都說他們在演講?
師:看來都是言之有據。我們要求收集了演講的資料的,有誰能說說演講的特點?
(點評:讓學生明白演講與朗讀有別,激發學生了解演講一般知識的興趣,為下一步教學伏筆。)
生:(查看摘抄本)。我摘抄到邵守義關于演講的介紹,他認為演講如果只有“講”沒有“演”,只作用于聽眾的聽覺器官而不作用于聽眾的視覺器官,就會缺少動人的主體形象和表演活動;如果只有“演”而沒有“講”,只作用于聽眾的器官而不作用于聽眾的聽覺器官。他認為演講的特征是“演講作為人類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演講者、聽眾、溝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時間、環境。離開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構成不了演講。演講的傳達手段包括:有聲語言、態勢語言和主體形象!保ɡ蠋煱鍟把葜v者”“聽眾”“媒介”“時間、環境”和“有聲語言”“態勢語言”“主體形象”等關鍵詞)
師:“有聲語言”好理解,“態勢語言”和“主體形象”指什么?
生:態勢語言指演講者的姿態、動作、手勢和表情,主體形象指演講者的體形、容貌、衣冠、發型、舉止神態等。
(點評:給學生提供展示預習階段準備的內容機會,同時也進行了檢查。收集資料學習的方式有了反饋,才有了保持這種良好習慣的可能。)
師:演講的學問真不少呢,紙上得來終覺淺,我這里有一小段演講影片,是《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正大光明殿教訓大臣們的情景。我們零距離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