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教學實錄及反思
生:演講者是雨果,雨果是當時的文壇巨星,表達了人們對雨果的熱愛崇拜之情。
師:噢,聽眾都是追星族。(學生笑)。
生:我覺得是被雨果精彩的演講折服了,說明人們對雨果很崇拜。
生:表達對雨果對伏爾泰的贊美的認可和接受。
生:演講中還提到了盧梭等哲學家的名字,他們與伏爾泰一樣都是人類的思想先驅,雨果對他們一樣表達了贊美之情,如果不喊“維克多•雨果萬歲”,也應喊“先驅們萬歲”。
師:(看著提問的學生)你同意他們的看法嗎?(學生表示同意)。
(點評:難點突破,貴在用疑。因勢利導,一氣呵成,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考,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好。)
三、 體會雨果充滿激情,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語言風格。
師: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告訴我們,本文的語言“充滿激情,富于浪漫主義色彩”,“飽含激情、詩化的語言中蘊蓄”著深刻的含義。你能找出“詩化的語言”來嗎?
生:第一段的末尾:“他的搖籃映照著王朝盛世的余暉,他的靈柩投射著大深淵最初的微光。”這一句有詩的意像,如搖籃、余暉、深淵、微光等,很形象。
師:眼光獨到。還有嗎?
生:“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里出來。”
生:“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師:雨果在本文的語言運用上還有什么特點?
生: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
生:語言有重復現象,奇怪的是讀起來并不感到重復。如:“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項使命。”“職能”和“使命”意思差不多。“他用這武器戰斗,他用這武器戰勝敵人。”重復了“他用這武器”。第十段講“微笑,我說一下。微笑,就是伏爾泰。”第十二段又說“這微笑,我再說一遍,就是伏爾泰。”
師:這種現象,在口語中特別明顯。口語化是本文語言上的另一特點。雨果根據自己感情表達的需要,把要表達的內容充分展開,充分強調,使人印象格外明確,因而我們并不感到啰嗦。
本文第十四段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以上語言風格,讓我們調動起感情,
將該段齊讀一遍。(學生齊讀)。
(點評:體驗語言特色,便于學生形成語感,語文學習的根本之一正在于此。有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作鋪墊,因而這里讓學生實實在在有所得。)
四、 交代疑問,提供資源,激發學生課后探究的欲望。
師:從課的一開始,我們就一直沉浸在感情激蕩的洪流中,我們在誦讀中體驗了雨果澎湃的激情,接受了雨果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語言的熏陶,感受了伏爾泰睿智的思想和浩瀚無際的心胸,但我們也留下了很多的疑問。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就有同學問我:“詛咒與祝福是兩個對立的概念,為什么說是榮譽的兩種美好的形式?”“怎樣伏爾泰面對的是輕薄無聊而又凄慘憂郁的社會?”還有我們存疑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只要我們去了解一下法國十八世紀的歷史,了解一下伏爾泰的生平、言行就可以迎刃而解。
布置作業:1、以“啟蒙運動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主題搜集資料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2、搜集伏爾泰與教會的斗爭故事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