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女兒的信》教案2
練習說明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后,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后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這三者之間有什么聯系?為什么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
此題意在讓學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脈絡。
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先后從人的眼神里讀到了“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這三者有著緊密的聯系: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著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厭倦;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們視為愛情的三位一體。
二、聯系全文,討論下面三句話的深層含義。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
此題意在讓學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學生只要有所領悟即可,不必統一認識。參考答案如下:
1.這一句飽含了人生哲理的話語,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異性或愛人之間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機警,才可以和諧相處、共創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起初,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類自己創造了愛情。愛情的無法毀滅使上帝從“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終“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這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于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薄叭绻簧拼龕矍椋悴荒芴岣叩饺祟惷肋@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為人、但尚未成為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边@些話都很好地解釋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的含義:真正的愛情遠遠高于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為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志。
三、作者在另一封給女兒的信中談到自己對愛情的認識:“人的愛情應當不僅是美好、誠實、堅貞的,同時也應該是理智和慎重的、機警和嚴肅的,只有那樣的愛情才能帶來歡樂和幸福。”深入理解這段話的含義,結合課文內容,寫一段話。
此題意在延伸課文內涵,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愛情的真諦。
教學建議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文學作品和大眾文化(影視、歌曲、雜志等)對愛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們對愛情的好奇與遐想,甚至有些學生已經初涉“愛河”。但“什么是愛情”,是需要人生的經歷和“智慧”的積累,才能給自己一個答案的。教師可以借助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借鑒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與品味愛情的含義。教學中,教師可以多提供一些動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條。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杜殿坤)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蘇聯教育家。出生于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36—1939年就讀于波爾塔瓦師范學院函授部,畢業后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帕甫雷什中學的校長。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勛教師稱號。自1957年起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是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曾獲兩枚列寧勛章、一枚紅星勛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