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期末總復習資料一
乏味:沒有趣味。 貶低:故意降低對人或事物的評價。
關鍵:比喻事物最關緊要的部分,對情況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一、文體知識和文學常識。
1、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分為立論(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作者的見解和主張的論證方法)
和駁論(就一定的事件和問題發表議論,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兩種。
2、側重于駁論的議論文是駁論文。駁論文往往破中有立,邊破邊立,即在反駁對方錯誤論點的同時,針鋒相對
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批駁錯誤論點的方法有三種:駁論點(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
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駁斥,揭示出謊言同事實、謬論與真理之間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證明與論敵的論
點相對立的論點是正確的,以此來證明論敵的論點是錯誤的);駁論據(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
論點。論據是論點的根據,是證明論點的。錯誤和反動的論點,往往是建立在虛假的論據之上的,論據駁倒
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駁論證(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過程的謬誤來駁倒對方的論點。駁倒了它的論證
中關鍵問題,也就把謬論駁倒了)。
3、閱讀一篇駁論文時,應先找出要被反駁的論點、論據;其次,想想作者反駁的是論點、論據,還是論證,
或兼而有之。第三,找出作者所提的理由,所表達的觀點。明確作者的觀點、論據與對方的論點、論據的對
應關系。
4、《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它收入了魯迅的雜文集《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后期雜文,寫于1934年9月25日。1934年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中國近代本來
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喧囂塵上,
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
5、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新文學的奠基
人。1918年發表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猛烈地抨擊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
質。他的作品按體裁分別收錄如下:(只需填寫一到兩個你知道的即可)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
﹡6、魯迅的雜文簡介:雜文在魯迅先生一生的文學事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魯迅的主要戰斗武器和
文學業績。魯迅寫作雜文,堅持做到思想性、戰斗性和藝術感染力想結合。他說:雜文必須是“匕首”,是
“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血路的東西,但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主要作品收集在《熱風》、《墳》、
《華蓋集續篇》、《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集》、《準風月集》、
《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集》等集子中。
二、課文要點歸納。
1、篇章結構及主要內容。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擺出敵論的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敵論的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
著“地大物博”,??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第二部分(3—8段):分二步駁斥對方。
第一步(3—5段):是“駁”,即批駁對方的錯誤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