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期末總復習資料一
17、文章第7段和第8段論述的側重點有何不同?它們共同證明了什么觀點?
第7段側重于歷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國人,第8段側重于現在的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兩段話共同證明了“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18、文章第7段 “正史”是加了引號的,這個引號的作用是表示對正史的否定。第8段第一句話“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中的“這一類” 指代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這一類人們”的總的特點是有確信,不自欺,作者用一個比喻句集中稱贊他們的業績和品格,這個句子是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19、第8段最后一句話“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有什么含義? 這是本文中的核心句,是駁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個被反駁論點的關鍵句。從邏輯上說,它揭示對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因為根據雙方都肯定的事實,作者承認有些中國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但根據對方的用意,作者指出對方用一個全稱命題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是荒謬的。從情感上是對對方的怒斥。
20、第9段加點的“脂粉”的是指偽裝、粉飾、美化太平的文章,“ 筋骨和脊梁” 的是指氣節、操守、人格、品質等。
21、本文最后一句話“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該如何理解呢? 這句話中的“狀元宰相的文章”指的是“達官貴人的言論(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論)”,“地底下”指的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斗爭(當時還處于地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這句話有三層含義:第一是,分析立論的依據不應當是別人的言論,而應當是事實。第二是,分析立論的依據不應當是達觀貴人的言論,而應當是依據人民生活斗爭的事實以及他們的呼聲。第三是,自信力的有無同樣需要以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斗爭為依據。總之,這一句話照應了文章的題目。從本質上看,它指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