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期末總復習資料一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⑤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⑦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⑧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⑨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
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章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樣一個疑問句作標題好嗎?為什么? 首先這一標題聚焦當時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其次,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 ,懸而不論,異常的巧妙。再次,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
2、文章1、2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有什么作用?
對方的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對方的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作用:為下文的批駁樹立靶子,使批駁更具有針對性。
3、第1段的加點的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不能。“總”表明時間之長,頻率之高;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 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 表明根本不做別的考慮;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 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4、第1段的兩個分號可否改成句號?請說明理由。 不能。開頭有冒號表示提示下文,改成句號,意思相對獨立了,語氣連貫性差了。
5、用最簡明扼要的話歸納第1段話冒號后的三個方面的內容。 信地信物;信國聯;信神信佛。
6、第1段中的作者評論“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第三句為什么加一個“卻”字? 不僅改變了語氣,而且表達了微妙的諷刺的意味。
7、第2段“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慨嘆”有什么表達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