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教學設計
對生活的態(tài)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著熱 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 能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4、總結:在上述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思考: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并全班交流)
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遭受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 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使他們的命運越來越悲慘。
教學流程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chuàng)設)
三、作業(yè) 4、 文中還有那些類似的對比?
(學生自己找出并進行分析)
類似的對比還有
(1) 年青的楊二嫂——中年的楊二嫂
(2) 家鄉(xiāng)景物的對比
從文中找出以上對比,并分析其作用。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chuàng)設)
一、檢查作業(yè)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本文人物的對比及環(huán)境對比
小說中議論性的語句。
1、年輕時的楊二嫂與中年的楊二嫂的對比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
(1) 年輕時:年輕美麗,人稱“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2) 中年:“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自私、尖刻、貪婪、勢力,愛搬弄是非
通過對比,突出了楊二嫂的可悲、可憐、可氣、可恨。
年青時的美,成了獲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時,她把任何東西都當作獲取利益的手段。
2、環(huán)境對比
小說中現實的故鄉(xiāng)與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形成對比。
眼前的故鄉(xiāng)是一幅荒村圖:
天氣是陰晦的,冷風嗚嗚地響,蒼皇的天底下橫著幾個蕭索的鄉(xiāng)村。
(這幅荒村圖生動地顯現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的衰敗景象,也襯托了“我”的悲涼心境 )
以前的故鄉(xiāng)是那樣美麗:“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樣描寫傾注了“我”對故鄉(xiāng)、對童年生活、對少年閏土的無比深厚的感情。)
故鄉(xiāng)景物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舊中國農村日益衰敗的趨勢,也為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創(chuàng)造了非常 適宜的環(huán)境。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chuàng)設)
三、文中的議論
四、作業(yè)
富有哲理性的議論
小說中的議論句子不多,但卻起到點明中心,深化或升華主題的作用。
比如,《故鄉(xiāng)》在敘述完“我”回到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后這樣寫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 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