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導學案:第二單元(3)(蘇教版)
18、示例:(1)小說構思精巧。作者先從整體上勾勒人物,然后通過具體事件展現人物個性,將概括交代與細節描寫有機結合,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2)小說情節曲折。作者運用伏筆和照先寫車夫求醫無錢,再寫華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寫蘇七塊贈藥退錢,可謂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19、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20、地震無情,人間有愛。相信在大家的幫助和關愛下,你們一定會滿懷信心的健康成長。
21、示例:時間在學生筆墨的流淌中,繪出了美麗的畫卷。
22、情節:讀《駱駝祥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
感動的原因:祥子的遭遇是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普遍遭遇,我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困苦生活深表同情。
《多收了三五斗》
1、bù 梗 tiào gū xiā hú 卜 niù 懈 niǎn ào 躇
2、停船的碼頭;因不如意而情緒低落;突然破碎而往外飛濺;水波微動的樣子
3、(1)停泊;(2)松懈(3)迸裂(4)殷紅
4、(1)這里是意味深長的意思(2)江浙方言,舒服,開心
(3)找麻煩、搗亂的意思(4)這里是苗頭的意思
5、希望—失望—憤懣—產生反抗意識;希望: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柜臺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失望:“什么!”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一會兒大家都驚呆了。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一股勁兒,現在在每個人的身體里松懈下來了。憤懣:你端起酒碗來說幾句,我放下筷子來接幾聲,中聽的,喊聲“對”,不中聽,罵一頓:大家覺得正需要這樣的發泄。反抗意識:“今年春天,豐橋地方不是鬧過搶米么?”“今天在這里的,說不定也會吃槍,誰知道!”
6、船上會飲時的對話:先是大家探索今后的出路,結果因“路路斷絕”而一時“沉默”,后來議論“白當差”“搶米”。這些對話表現了農民們由失望到憤激,由憤激到產生反抗意識的心理發展過程。對話描寫表現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心理特征,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7、示例:議論米價時,農民們用“差不多是哀求的語氣”,米行先生卻是“冷笑”、“斥責”、“厭煩”,對照中充分表現出農民們的樸實善良,米行先生的驕橫霸道。
8、小說中“舊氈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帶的農民。這里用帶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點指代人,塑造了蘇南一帶的農民群像。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說揭示的主旨不局限于某地某人,比塑造幾個有名有姓的人物更能說明這種豐收卻造成農民更大不幸的普遍性,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更為寬廣。
9、由于國民黨政府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過路也要捐現洋錢,農民更是苦不堪言。由于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封建地主的剝削,投機商的壓價,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農民們在舊社會受到種種盤剝,雖然糧食豐收了,但“谷賤傷農”,生活反而更艱難了。
10、這里是意味深長的意思。
11、比喻,表現了農民們憤激的心理。
12、對話描寫,反映了農民從不滿到反抗的過程,暗示著農民參加革命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