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語文復習之語言運用:古今異義詞
d.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五、下列句中的黑體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感激:因對方好意或幫助而對其產生好感。)
b.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季節。)
c.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恨:十分憎恨。)
d.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六、下列句中的黑體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私:偏愛。)
b.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間:參與。)
c.一簞食,一豆羹。(《魚,我所欲也》)(豆:一種糧食作物。)
d.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馬說》)(是:這。)
七、下列句中黑體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休:吉祥。)
b.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岳陽樓記》)(景:日光。)
c.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作文:文章。)
d.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馬說》)(等:等同。)
八、指出下列黑體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1.將軍宜枉駕顧之。(《隆中對》)
2. 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塞翁失馬》)
3.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口技》)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曹劌論戰》)
5.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6.我以日始出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7. 或王命急宣。(《三峽》)
8.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與朱元思書》)
9.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10. 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11.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九、指出下列黑體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1.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童趣》)
2.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童趣》)
3.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5.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6.旦曰,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
7.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
8.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隆中對》)
9.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隆中對》)
10.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
11.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孫權勸學》)
1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15.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16.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隆中對》)
[參考答案]
一、d。解析:a項搶,古義:碰、觸。b項走,古義:跑。c項誅,古義:責討。d項意義不同,前者是“推舉”,后者是“全”。
二、a。解析:a項古今義相同,是一個詞。b項古今義不同,是兩個詞,解釋為“雖然這樣”。c項古今義不同,也是兩個詞,解釋為“中間夾雜”。d項古今義不同,也是兩個詞,解釋為“此地方圓”。
三、c。解析:a項古今義不同,古義指一直連接到;今義指不經過中間事物。b項古今義不同,古義為擴大;今義為開業。c項古今義相同,都解釋為“認為”。d項古今義不同,古義:到了,是兩個詞,“至”是動詞,“于”是介詞;今義常用來表示另提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