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復習閱讀教學指導第十一講:文學欣賞,審美感悟
考 點: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情節(jié)、環(huán)境作一點賞析。知識要點: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小說和戲劇都是以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典型描寫來反映社會、表現(xiàn)主題的,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它以自由的形式(結構形式和語言形式)抒發(fā)感情,反映社會,表現(xiàn)主題,而詩歌則是以精練的語言、整齊的句式結構、優(yōu)美的音韻節(jié)奏、豐富的意象、深刻的主題來反映社會、抒發(fā)情感的。
考試說明:1、分析(賞析)人物(或非人物)形象的性格。2、賞析典型環(huán)境對表現(xiàn)形象的作用。3、分析情節(jié)對塑造形象的作用。4、分析文學語言對形象的塑造作用、對情節(jié)的推動作用,分析它刻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典型環(huán)境,營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境。
注:對語言的分析只作淺層次的要求,不宜在這方面深挖。
考點例析:
一、閱讀《蓮花贊》,然后答題。
蓮花自古以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稱頌。歷代文人墨客愛蓮,稱它為“君子花”,推它為知己,頌揚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其實,只是以蓮花來標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罷了。
然而,說到蓮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詩人、散文學家,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貧困交織饑寒交迫的時刻,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jié)”,斷然拒絕領取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救濟糧”,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
我愛蓮花,愛它那樸實無華的風姿,愛它那不染污泥的風骨,也愛它那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在烈日當空的時候,是嫵媚燦爛;在皎潔的月光下,則清影嬌猗;風吹,是綠波翻騰,紅裳飛衣;雨打,則碧婉傾搖,銀珠戲跳。不論是什么時候,不論大自然如何變幻,它總能展示出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圖畫,使人心曠神怡。
1、朱自清拒領救濟糧,原因在于
2、結合文章的主題,試對“蓮花”這一抒情形象作一番賞析。
3、文章開頭說“歷代文人墨客愛蓮,推它為知己,頌揚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只是以蓮花來標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罷了”其用意何在?這樣行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妙處。
簡析:第1、2題旨在考查我們以“蓮花”這一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答案是:1、美國的“救濟糧”“具有收買靈魂”的性質。2、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內涵并不是古代“墨客”們所說的超然出世,它的內涵實質是“樸實無華的風姿”,“不染污泥的風骨”,“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而這,正是朱自清等革命先賢們的人格寫照。
第3題是對塑造形象的手法上欣賞性考查,答案是:這樣寫,旨在指出古代文人墨客們并沒有真正理解蓮花的品質,雖以蓮花自居,卻并不以蓮花的品質自律,其實,蓮的品質的真正內涵是“樸實無華的風姿”,“不染污泥的風骨”,“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寫物是為了寫人,贊蓮是為贊像蓮花一樣的朱自清等革命先賢。這在寫法上叫先破后立,托物言志。
二、閱讀《木笛》,然后答題。
南京樂團招考民族器樂演奏員,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兩輪過后,每一種樂器只留兩名樂手,兩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終試在藝術學院階梯教室。
“木笛。有請朱丹先生。”
聲音未落,從一排臘梅盆景之間站起一個人來。修長,纖弱,a 一身黑色云錦衣衫仿佛把他也緊束成一棵梅樹。衣衫上的梅花,仿佛開在樹枝上。走進屋門,朱丹站定,小心謹慎地從絨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頭,他看見空蒙廣闊之中,居高臨下排著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聲名遠播的丹麥音樂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