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復習教學方案
方方,女,1955年生于南京,198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中文系,現任湖北省作協主席。主要作品有《風景》,《祖父在父親心中》,《埋伏》等。曾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 造成作者“永遠內疚”的事情是什么?請簡要敘述。(2分)2. 第五段中“我對自己自責過很多也對自己自慰過很多,可我仍然擺脫不了這種糾纏!毕胂胱髡邥鯓印白载煛被蛘哂衷鯓印白晕俊保咳芜x一個做答。(2分)自責: 自慰:3. 文中的用詞有特色,從方框內的詞語中選一個進行品味,體會用詞的妙處。(2分)4. 讀了這個故事,你一定也得到了做人的啟示,請將其續寫在第六段的橫線上。(2分)5. 在生活中,也會有一些小事讓我們覺得歉疚,請你簡要表述。(3分)6. 讀罷此文,王老師那無奈的神情在腦中總是揮之不去,在我們所讀的文學名著中,也會有一些形象讓你刻骨銘心,請你在方框內為這個人物設計一個小檔案,其中,人物及個性特點、主要經歷必須設計,希望能充分展示你的個性。(3分)孔子的灑脫我喜歡讀閑書,即使是正經書,也不妨當閑書讀。譬如說《論語》,林語堂把它當作孔子的閑談讀,讀出了許多幽默,這種讀法就很對我的胃口。近來我也閑翻這部圣人之言,發現孔子乃是一個相當灑脫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人世的文化。然而,作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實對于功利的態度頗為淡泊,對于倫理的態度又頗為靈活。這兩個方面,可以用兩句話來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于說他沒出息,這是很忌諱的?鬃訁s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其實,孔子對于讀書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一再強調,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須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于“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樣的話,《論語》中至少重復了四次。“君子不器”這句話不僅說出了孔于的治學觀,也說出了他的人生觀。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聊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濟家和外交家。惟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約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來。孔子聽罷,渭然嘆日:“我和曾點想的一樣。”圣人的這一嘆,活脫脫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性靈,使得兩千年后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改名“圣嘆”,以志紀念。人生在世,何必成個什么器,做個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切?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的范圍?鬃又厝藗愂且粋事實,不過他到底是一個聰明人,而一個人只要足夠聰明,就決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范的相對性質。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怪了。有人把仁歸結為忠恕二字,其實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邦無道”之時,能逃就逃(“乘浮浮于海”),逃不了則少說話為好(“言孫”),會裝傻更妙(“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其本義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夸獎某人裝傻裝得高明極頂的話,相當于鄭板橋說的“難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樣,當你的左臉挨打時,要你把右臉也送上去。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么用什么來報德呢?然后說,應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