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冊2
第三單元
江霞
9、《故鄉》
一、課文分析:
1.《故鄉》通過“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下農民破產,生活痛苦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2.課文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3.掌握對比的方法,把小說中的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20年前與后的外貌描寫在書上畫下來,進行比較閱讀,找出他們的差異,進而歸納他們各自的性格變化,最后在他們的性格變化中理解小說的主題。
4.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重點: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點;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難點: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解決辦法:以課堂上朗讀與分析精彩片斷為主要手段,“重點”“難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領會。
二、學習目標: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農村日益衰敗、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現實;領會魯迅先生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②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③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課文:
1.“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在游子心中,“故鄉”是一個美麗的字眼,是魂牽夢繞的家園。大家讀完魯迅的小說《故鄉》,感覺和我們以前讀過的那些思鄉懷人的作品是否一樣?現在我們來走進魯迅筆下的故鄉。
2. 1840年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從此,中國人民陷入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痛苦深淵。當時,在帝國主義扶持下,軍閥連年混戰,橫征暴斂,致使廣大農村日益凋敝,廣大農民日趨破產。1919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中國人民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著。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接母親到北京居住,目睹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后,便以這次回鄉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跳讀課文,把握情感基調。(悲哀 )
(學生跳讀課文中寫“我”的情緒的段落。如開頭的“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結尾的 “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 朗讀品味,理解情感基調。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現在(故鄉之景 )和(故鄉之人)兩個方面。
朗讀小說中描寫故鄉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點閱讀開頭的一段景物描寫,注意重讀“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等詞語。)
對比朗讀小說中“記憶中的故鄉”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藍”、“金黃”、“碧綠”等表示色彩的詞語。
3. 教師小結:故鄉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藍天、明月已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陰晦”、“蒼黃”和“蕭索”。
4. 故鄉哪些人的什么變化最令‘我’心痛?(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對小說展開細致深入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