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冊2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成果。(討論主要圍繞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展開,也可以涉及宏兒和水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可以保留,提交班內討論解決)
(1)閏土的變化有哪些方面令“我”悲哀?
①閏土肖像的變化令“我” 悲哀。②閏土言、行、神、心的變化令“我” 悲哀。
(2)楊二嫂的變化是否也令“我”悲哀?
①楊二嫂肖像的變化令“我” 悲哀。②楊二嫂言、行、神的變化令“我” 悲哀。
(學生分條梳理討論的結果,特別是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學生可能不夠準確,教師可加以點撥和補充:閏土:外貌蒼老,動作遲鈍,語言含糊,對“我”謙恭,對生活喪失希望。楊二嫂:相貌丑陋,語言尖刻,自私、勢利,虛偽、庸俗。)
5.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沒有一點亮色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并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6.朗讀結尾的三段文字,特別是“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要求齊讀背誦。
第二課時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說中一共描寫了幾個“故鄉”?
(該問題探究的已不僅是環境,而且涉及小說主題。除了對比鮮明的“現實中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之外,其實,小說中還有一個“理想中的故鄉”。從小說結尾部分“我”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我”對未來的故鄉有一個朦朧的希望輪廓。)
2. “故鄉”是誰的?
(這個問題是把小說的社會意義推到更廣闊的層面。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時代,故鄉失落了,又也許只存在于孩童純真的眼睛里。小說中的故鄉是“我”的,又是“我們”的。它有著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著人的精神歸宿。)
3.“故鄉”在哪里?
(結合課后練習,研究“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蘊。從小說對宏兒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窺見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鄉,不在兒時飄渺的回憶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們去追求,去勇敢地開創新路。)
4. 文學作品中,除通過描寫,使所記的人、事更生動外,還往往用形象化的議論來揭示事理,點明中心。這篇小說也不例外。請找出本小說中的議論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84段中的議論,表達“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踐踏下的社會現實的悲憤和不滿。86段中的議論,是對舊生活的否定和對新生活的向往。88段中關于希望有無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鼓舞,它告訴人們:新生活的實現,要靠腳踏實地的奮斗。)
通過上述三段中的議論,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小說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5.明確小說的主題。通過小說的閱讀和社會背景的了解,你認為作者創作這篇小說的目的是什么?
(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后變化的描寫,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剝削壓迫下的舊中國農村日益破產,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現實,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交流分享:
通過本小說的學習,你掌握了閱讀小說的那些技巧?你還有哪些方面的收獲和困惑?請你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并且把心得體會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