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4
[析]設計此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加深認識,體會作者選材、謀篇的匠心。
[參考答案]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對“那樹”飽含著崇敬之情。在寫到“那樹”慘遭砍伐的悲劇場面時,引用當地人的傳說,細致地描寫“螞蟻國”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是動植物有預知的能力,比人類還更有靈感;二是創造一種悲壯氣氛,表明動植物世界有友愛,而人類有時極其缺乏友愛,形成鮮明對比。作者懷著敬意來寫這件事,字里行間帶著深情,如“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讓人看到老樹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堅忍的民族,決定遠征,一如當初它們遠征而來”,把螞蟻國民認作一個民族,就像人類一樣的民族,顯然是懷著敬意的。
3、對文中那樹有怎樣的價值和品格,作者和交通專家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你是怎么看的?請就此展開討論。
[析]本題要求通過認真閱讀和思考,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抓住課文的主旨。并大膽地表達個人的看法。
[參考答案]那樹經久屹立,目睹著大地的滄海桑田,給人以邈遠的歷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災禍面前“毫發”未損,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幟;最重要的,它綠化大地,蔭庇百鳥,護佑人類,只愿給予,從不索取,無私地奉獻,表現了高尚的品格;它還有預知自己命運的功能,在自己面臨殺戮時,也要保護自己體內的螞蟻國民,讓其遷徙,表現一種愛心,一種高尚的品格,對人類有著巨大的價值。
作者對那樹懷有深情,認定大樹的價值和品格,交通專家卻認為它有害無益。個人看法(略)
4、 在人類文明迅速發展的同時,自然環境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析]此題旨在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學會遷移,學會分析和思考。
[參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