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領略和鑒賞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態。
2.學習本文嚴密的結構和準確的用詞。
3.理解作者以寫景散文來反映時代側影的努力。
4.通過對課文中景色描寫的欣賞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一、課前預習
1.這篇課文除了語言很有特點,在選材上也是別具特色的。課文寫桂林山水,選了哪些景點來寫的?
2.從材料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楊朔的散文工于構思。他在動筆寫散文時,“總是要像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寫成文章”。請大家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3,自由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說說喜歡的理由。(從用詞的準確生動,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等方面進行體會。)
二、課堂討論
1.本文寫了船家講述的傳說,這些傳說大多都是講述舊時代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的,作者為什么要在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中插入這樣的故事呢?
2.學生思考兩者是怎樣結合起來的。提示:這些故事和傳說,是借船家指點江山敘述出來的,邊欣賞邊聽故事,景與故事兩相比附。
3、閱讀文章最后一段,進一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這樣寫就是要人們在觀賞美麗的自然風景時不要忘記階級壓迫,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對于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有何感想?
三:達標檢測
1.說說下面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效果。
巖上長滿綠盈盈的桉樹杉樹鳳尾竹,清風一錘,蕭蕭瑟瑟的,想是劉三姐留下的裊裊歌音吧?
2.下列對故事中老婆婆的評價,那一項不太恰當()
a熱心助人 b不辭勞苦 c苦守貞節 d心地善良
3,從全文看,作者是通過什么方式什么內容來表現桂林的山水“凝結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感情”,“ 泛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的想象”的?
4, 描述桂林山水,觀賞桂林美景本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但作者卻寫了一些凄慘的故事,這是不是有些不和諧?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作者的構思?
5.下列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b)
a.橋雖然被山水沖垮,但老婆婆并沒有喪失信心,還是堅持讓大家一年一年地不斷修造著,這種精神實在太讓人感動了。
b.劉三姐一邊親自參加勞動,一邊唱歌,可見她其實不是一個神仙,而是被大家神化了的一位勞動者。她的神通其實來自于她手中的扇子,這和濟公有點相似。
c.從故事中看,劉三姐之所以被大家神化為歌仙,并不僅僅是因為她善唱山歌,而是由于她能夠為民造福,是百姓心中真善美的化身。
d、一個情節生動內涵豐富的故事,作者以不到三百字的筆墨就把它陳述清楚,這充分體現了作者文筆精煉詩意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