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乙己
2、關于封建科舉制度。
封建科舉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是分科舉人的意思。它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院試由縣、府、省主持,及格者稱秀才。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參加者須是秀才。鄉試及格者稱舉人。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二月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生。殿試由皇帝在皇宮大殿親自主持,中者稱進土,第一名為狀元。科舉實際上是由下而上的層層考試。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某個文句為題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內容是闡釋孔孟之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允許越矩半步,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從科舉取士人員的情況來看,康有為曾經指出,戊戌變法前,全國每年有100多萬讀書人,參加考選“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選;三年一考的“舉人”,人選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進士”,入選者只有萬分之一。許多讀書人老死科場,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舉的奴隸,成了科舉制度的受害者。
5、孔乙己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hè yàn chàn zhàng zhàn hong jiàn zháo shé xiè 2、綽 拭 惋 葷 檻 亨 頹
3、(1)認為不值得辯論或申辯。屑,認為值得。 (2) 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 (3)“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語助詞,常用來形容不文不白的話或文章。含諷刺意味。 (4) 語出(論語)意思是“君子能夠安于窮困,不因窮困而喪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5) 謀生,籌劃如何生活。(6)(言語、行動)追隨別人(多含貶義)
4、魯迅 周樹人 豫才 文學家、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社戲>> <<故鄉>> 《狂人日記》 反對封建文化和封建科舉制度
5、(1)肖像描寫。寫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東西被人打傷的標志,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志。“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萎靡頹唐。他那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征。(2)動作描寫。說明窮困潦倒到極點,“摸”字表明了他悲慘的境地。(3)語言神態描寫。說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能力提高
1、寫出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環境(或:寫出人們身份地位的標志);為孔乙己這個悲劇人物提供了活動的典型環境2、(1)一個“排”字表現了孔乙己根本不把對方放在眼里,顯示了孔乙己的擺闊氣、內心得意的心理。(2)寫出了孔乙己額上青筋暴起似乎歷歷可數的形象,逼真地表現了孔乙己當時窘迫的神情。3、(1)特殊身份、尷尬處境 (2)貧困潦倒、飽受欺凌、好逸惡勞4、“竊”和“偷”是同義詞,意思相同,只不過前是文言,后是白話。孔乙己為了面子,維持讀書人的“清高”而狡辨,這是一種自我解嘲,是強詞奪理。5、這是一道開放性題,所談內容只要符合文題要求且言之成理即可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