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說課稿
教材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族人民結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教材以真實的案例開篇引領學生去思考、感悟;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國家的長期穩定、繁榮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教材選取了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的開發和建設引領學生認識民族自治地方繁榮發展的重要意義;教材介紹了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以及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和優點,以增強學生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
本課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增強民族團結的意識,自覺維護我國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以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提高與其他民族同學交往的能力;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明確我國各族人民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知道全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是國家長期穩定和繁榮昌盛的重要原因,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內涵、形成原因、地位,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大作用。
學情分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個概念初三學生是比較生疏的,甚至有的學生認為民族區域自治離我們生活很遙遠,雖然對于一些基礎知識如: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等了解的很多,但是要做到更好的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提高文化的認同感,并且做到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與各民族有好往來,必須對民族關系、民族政策進一步了解,從而認識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更好的維護民族團結。
教學思路設計
本節課遵循“以活動帶動學生學習”的思路,把活動作為實現教學目標和連接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載體,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把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此,本課共設計了五個活動:
活動一:聽歌悟理。
讓學生聽《愛我中華》,思考兩個問題:你從歌中獲取了哪些信息,獲得了什么感悟?學生得出了“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族人民之間平等、團結,和諧相處”等結論,對于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新型的民族關系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然后,教師在出示三則材料(歷屆人大代表少數民族比例、中心向西藏贈予“民族團結寶鼎”、東西合作的重大工程)讓學生“深入分析”民族之間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
活動二:東西論壇。
將學生分成兩部分,分別站在東部和西部的角度上,分析各自的優劣,明確東西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從而得出:全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團結合作、艱苦創業、共同發展是國家長期穩定和繁榮昌盛的重要原因。教師再進一步列舉前蘇聯、南斯拉夫、伊拉克、盧旺達因民族不團結而導致的嚴重后果,并與中國進行比較,加深對這一結論的熟悉。
活動三:自主探究
讓學生探究關于民族區域自治的內涵、形成原因、地位、作用這四個問題。教師根據材料中關于內蒙古取得的巨大成就重點分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作用。
活動四:走進生活
讓學生設想:假如你們小組有一位少數民族同學,在平時的交往中你應該留意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我們應該擁護國家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同學,與少數民族同學平等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