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說課稿
活動五:我的收獲
讓學生暢談本節課的收獲,教師從知識、能力和行動上對學生提出要求。
之所以把活動作為實現本課教學目標的主要形式,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沒有活動,熟悉將不能順暢進行。讓學生在活動當中去充分思考,運用原有的知識進行思維,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熟悉水平,這比老師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很多。
(2)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愛好。提高學生學習愛好是提高學科成績的重要條件。根據初中生特點,多組織活動無疑是提高其愛好的有效途徑。
(3)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活動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最佳途徑。為了完成活動,學生必須全身心投入,充分啟動思維,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將得到極大提高。
需要留意的是,活動首先是學生的活動,其次才是教師的活動,學生應該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多數時候只是起點撥、引導作用。要相信學生能夠完成絕大部分任務,假如教師的干預過多,活動就失去了意義。
關于知識和能力的處理
(一)關于基礎知識的處理
首先,從獲取的途徑上來看,應該主要以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師應該設計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得出結論。如在本課《聽歌悟理》環節,通過設置欣賞歌曲《愛我中華》這一情境,學生在探究中能夠比較輕松的得出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這一結論,這自然要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效果要好。
其次,在把握策略上,要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只有讓學生明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才有助于加深理解,進而牢固記憶和應用。
再次,在學習習慣上,要讓學生學會記課堂筆記。
另外,在指導策略上,要有側重點。對一些不必要的知識要大膽舍棄,以突出重點。
(二)關于基本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主要采取設置問題情景,用問題引導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
1.合理選取情景材料。首先,材料要有有用性,材料要有針對性,要圍繞學習目標而設計,為完成學習任務服務;再次,材料要有時代性,要選取最新的社會熱點和學生生活實際。
2.科學設計問題,這是提高學生基本能力的要害。首先,難度要適宜,不宜過高或過低。其次習題的設計要有梯度和層次性,逐漸上升,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體現面向全體的原則。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動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問題的解決當中去,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
課后反思:成功之處
1、采用情境教學給學生提供了學習背景,讓學生置身于其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選擇了學生關注的話題,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了他們對生活中時事的關注。
3、 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分析然后內化在他們的思想中,外化在他們的行為中。
4、采用自主閱讀體驗,彼此交流,豐富了教學內容,從而共識、共享、共進,實現了教學相長。
不足之處: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面窄;合作學習對于一些小組來說只流于形式達不到合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