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新授課十忌
歷史知識淵博,學生愛聽歷史故事,秩序好維持,往往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上歷史課。為激趣,教師講故事無可厚非,但應短小精悍、畫龍點睛,有助于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切忌過多、過濫、過長;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講”出來。二、忌設疑膚淺或高深,探究不得要領
歷史問題設計要科學,其內涵是課文的精髓。做到深淺有度,探究可行性強,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有的老師怕學生答不出,提出的問題流于形式,過于膚淺,多使用答案單一的填空式提問,學生多人同步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比較貼近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忌借題發揮,運作黃腔走板
歷史學科包羅萬象,涉及各科內容廣泛,要處理好諸科知識的滲透,又不失歷史本色,是每位教師必須慎重對待的課題。有些教師把歷史課上成政治課、語文課、地理課等。如本地一次歷史優質課竟賽中,有位教師在上八年級的“大決戰”一課時,分別插進了《東方紅》、《歌唱祖國》等三首歌,學生用領唱、獨唱、合唱三種方式完成,歌曲與史實關聯不大,“戰場”變“歌壇”,歷史味道嚴重扭曲,把歷史課變成了音樂課。最常見的是將歷史課上成政治課:思想教育穿靴戴帽,評課貼政治標簽,講課牽強附會,最后導致課堂走味,似是而非。歷史課要有機融合其他學科,使思想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切忌“發揮”過頭而本末倒置。 四 忌課文把握失當,課堂有始無終
由于有的教師課前未吃透教材、了解學生,上課時往往產生課堂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兩種傾向,前者多見于注重知識傳授的老師,課文講完,練習處理后學生無事可作。很多課堂在30分鐘內完成,學生在富余時間里,無所適從。與此相反,由于擔心完不成教學目標,對教材不作輕重處理,更不作取舍處理,甚至連同書上設計的所有問題,都要個個解析。同時,為“尊重”學生,針對學生的并非“論從史出”的漫談,也不作引導調控。結果,往往教學的基本任務還未完成就要下課了。教師備課時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做到時間科學分解,問題科學選擇,客觀把握學情和教情。切忌平均使用,環節不全,造成課堂饑飽不勻現象產生。
五、忌內容面面俱到,練習普遍開花。
新教材課文內容正文雖少,但輔助內容較多。有導言、小字、圖畫、動腦筋、問題探究、課外閱讀卡等。他們是正文內容的解釋、補充和課外延伸。有的教師生怕遺漏,課文處處涉及,練習編排覆蓋全文,點點到位。由于課時所限,教師授課輕描淡寫,學生練習猶如“閃電”,囫圇吞棗。而應濃墨重彩的孝文帝漢化措施卻一筆帶過,人們對這節課的評價是:上課似“放電影”,練習似“下流星雨”,探究似“霧里看花”,落實三維目標似“瞎子摸象”。結果是主次不分,輕重不明,重點不突出,難點不突破,效果不理想。教師對教學內容要精當剪裁,練習設計總攬要點,寓課文于練習之中,借鞏固而升華思維,促成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課文的動腦筋和問題探究中蘊藏了不少這樣的精彩案例,切忌知識傳授“遍撒胡椒面”,做練習搞“廣種薄收”。
六、忌語言干癟枯燥,學生盤而不活。
歷史是一門生動的學科。但總有一些老師課讓學生無精打采,氣氛沉悶,懶于問答。這樣的課被戲稱為“休眠課”,“打盹課”。這是教師自身歷史專業功底欠厚實,教學藝術修養貧乏的結果。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要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形象富有親和力,語言富有感染力,問題富有吸引力,師生互動融為一體。課堂上內容綱目分明、輕重有度、問題合理;形式多樣活潑、師生融洽、生生互動,就能使歷史課演化成興趣課、探究課。
七、忌授課技能單調,方式千篇一律
歷史課程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方式千變萬化,沒有一種固定的授課模式,總有一部分教師習慣于先提出問題,學生圍繞看書,然后依內容順序解決問題,最后練習小結,把板書要點復述一遍。如本地業務部門對所轄歷史老師授課和上課進行考察時發現:很多教師都是采用上述方式備課和授課。更有甚者,一次備課,反復使用。備課是“新桃換舊符”,上課是“舊瓶裝新酒”。人們打趣地稱這種教師為“一勞永逸”型。此種教法短則一本書,長則用三年。要點疏于整合,學生鐘情于定式思維,探究困于鳥籠之中,久而久之歷史興趣缺失。因而要消除這些弊端,教師要根據教材不同的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因勢利導地采用恰當的教法來激活課堂的生命力。切忌教學理念固步自封,辦法千人一面。
八、忌板書冗長煩瑣,聽者被動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