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復習示例
單元復習教學設計示例從公元9XX年朱溫建立后梁,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
1。《五代十國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五代十國” 學習這一目要掌握五代十國的地理范圍和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這一目注意以下三個問題:①五代十國的更迭。通過回憶唐末農民戰爭的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知道朱溫降唐后當了唐的大將。9XX年他廢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五代十國時期開始。要掌握五代的朝代順序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割據局面的繼續和發展,五代實質上是奪取了中央權力的藩鎮所建立的政權,十國則是割據各個地方的藩鎮勢力的繼續。在黃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繼建立的,南方各地和北方山西的十國,則是先后并存的。②五代十國時期,由于軍閥之間不斷混戰,導致人民困苦。③后周世宗的改革。要求掌握其改革措施。四個方面,即:a.安頓流亡農民;b.減免苛捐雜稅;c。懲治貪官污吏;d.整頓軍隊。通過改革,后周強大起來,這為后來北宋結束分裂割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陳橋兵變” 這一目要求學生自己會總結“陳橋兵變”發生的時間、地點、領導兵變的人物和兵變的結果,培養解釋歷史名詞的能力。“杯酒釋兵權” 這一目主要講述北宋初年是怎樣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了解四個問題:
①北宋初年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梢岳谩段宕畤笃谛蝿荨穲D,知道北宋先后滅掉各割據政權、結束分裂割據局面的過程。另外,還可以利用課本后面的《遼、北宋、西夏形勢》地圖,知道北宋的統治區只占有原來的五代十國的范圍,并非我國全境。那時我國的北方有遼,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是幾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所以說北宋沒有完成統,全國的任務。②削奪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這是本目的重點,課本上對“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作了生動的介紹,看課本上趙普對宋太宗的建議(為豎排)、《杯酒釋兵權》圖畫和有關的小字,加深理解!吧詩Z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意為:奪去這些大將的權柄,控制他們的財政,收回他們的兵權。通過理解對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策略有更深的印象。③北宋政府派文臣擔任地方官,并派官員管理地方財政。④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北宋時把正規軍稱為禁軍,閱讀教材對“禁軍”的注釋。
“王安石變法” 這一目學習時要掌握三個問題:
①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也就是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梢詮呢斦C、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遼和西夏的嚴重威脅等三個方面分析。分析財政危機時,可以聯系上面一目的內容,思考北宋初年實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后產生了什么后果?得出這樣的結論:出現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龐大的軍隊,使得北宋開支巨大,人不敷出。課本上有關婦匕宋官僚》的圖畫和婦匕宋時期禁軍人數的激增》圖表以及有關小字部分,形象地說明了北宋政治的腐敗和財政危機的嚴重。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求理解和掌握;②王安石變法的內容。關于變法的內容可以按照課本上《王安石變法主要措施》表要求把表格中“名稱”一項,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內容必須理解和記憶。表格中的“內容”和“目的和作用”兩項,必須理解,不必記憶。③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和失敗。要充分肯定變法的積極作用。王安石變法的中心環節是要通過發展農業生產,增加政府的收入以達到富國的目的。各項措施實行后,雖然都不免產生了一些弊端,但基本上都能收到它所預期的效果,使大地主的兼并和高利貸的活動受到了一些限制,使自耕農從事生產的條件得到了一些保證。但貧苦農民從新法中得到的好處則很有限。雖然如此,變法增加了政府的收人,富國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并且多少緩和了當時的階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北宋的統治。王安石不愧為中國古代杰出的改革家。變法失敗的原因課本上提到的兩點,即:a.新法推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況;b.更主要的原因是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極力反對。所以宋神宗死后,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掌握了政權,新法就全部被廢除了。課本上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的圖畫都說明了頑固勢力的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