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復習示例
“沈括和郭守敬” 宋元時期杰出的科學家,重點識記兩人各自所屬的朝代及其主要成就。沈括是一位不僅在我國科學史上而且在世界科學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的科學家。他有多方面的科學成就,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天文歷法方面。他針對我國傳統的陰陽歷中節氣和月份沒有固定關系的弊病,提出了“十二氣歷”的主張。沈括重視人民群眾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面的作用,因而他搜集了很多當代勞動人民的科技創造,記錄在他的《夢溪筆談》里。在這本書里,沈括總結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的科學成就,為后代保留數量眾多、價值極高的科技史料。郭守敬是一位世界聞名的大天文學家,他在天文方面最重要的成就,是編制了我國古代最優秀的一部歷法《授時歷》。元朝的統一和空前遼闊的疆域,元朝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郭守敬的科學創造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郭守敬本人也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郭守敬依據自己觀測的結果,并吸收以往歷法的長處,經過精密的計算,終于修成了一部新的歷法《授時歷》, 《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回歸年,現代測定的一回歸年為365.2419日,兩者相差只有26秒。比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早了3XX年。《授時歷》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國古代最精密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歷法。郭守敬還是一位大水利專家,他領導修筑了大都到通州之間的運河通惠河,使運糧漕船可以駛入大都的積水潭,大大便利了交通運輸。學習時注意觀看《郭守敬》畫像。
“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學習這一目,應在明了編年體裁特點的基礎上,知道《資治通鑒》在史學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編年體是以年月日順序記載歷史的一種體裁。它的優點是史事和時間緊密結合,從而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容易明了史事發生和發展的前后次序和具體因果關系。《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史,不過它是一部以魯國為主的國史。用編年體寫通史,要首推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上起戰國,下迄五代,上下貫通,是我國史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名著。鑒于司馬光的巨大成就,人們把他同司馬遷相提并論,視為中國古代史學界的兩大偉人,并稱為“兩司馬”。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目的在于“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以“窮探治亂之跡,上助圣明之鑒”(《謝賜{通鑒·序)表》)。因此,全書以絕大部分篇幅記述歷代政治、軍事以及民族斗爭的史實,對于經濟和文化則很少記載。司馬光的用心也為宋朝皇帝所欣賞,宋神宗便認為這部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因此賜書名為《資治通鑒》。然而,、司馬光在編寫時,力求符合歷史事實,做到言必有據,因而這部書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司馬光根據豐富的歷史資料,整理了從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XX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到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后周滅亡,前后共1300多年的史實,按照時間順序,編成一部294卷的編年體通史。在編寫中,他吸收紀傳體的優點,每遇重大歷史事件,不再分見于多處,避免了枯燥無味的流水賬簿的弊病,從而賦予編年史以新的生命力。《資治通鑒》實現了司馬光“因丘明(左丘明,《春秋左傳》作者)編年之體,仿荀悅(東漢史學家,按編年將《漢書》刪繁就簡,編成《漢紀》)簡要之文,網羅眾說,成一家言”的設想。取材豐富而脈絡清晰,語言簡潔而敘事生動,宋神宗就稱贊它“博而得其要,簡而周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