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復習示例
這些人很少與其他一般人相混雜。北宋時期,由于一般平民的興起,一些上層社會人士開始欣賞并有選擇地采用了某些平民的生活方式。南宋時,這種趨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在臨安街頭和許多場合,達官貴人與一般平民相混雜的現象已相當普遍。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鐵錢不便于流通的產物。五代末年,包括四川在內的江南地區已開始發行鐵錢,與銅錢兼用。北宋初年,宋政府曾一度設法把鐵錢淘汰。但是,由于北宋小農經濟日益卷入商品交換關系,不久出現了銅錢鑄造額不能滿足商品交換的情況,于是北宋政府不得不重新使用鐵錢,并強行劃定四川等某些地區為鐵錢流通區域。四川在唐末五代時期,割據自守,戰禍較少,社會經濟未受嚴重破壞。人宋以后,四川和外界的藩籬被消除,貿易更加繁榮,而交換媒介卻反而只許用鐵錢。鐵錢與銅錢輕重大小相等,但需10枚才能抵1枚。鐵錢如此不便,于是一種既輕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紙幣——交子就應運而生了。學習這一內容時,只需要記住交子出現的時間、地區以及在世界貨幣史上的地位。
“海外貿易的興盛” 這一目,需要記住宋朝三大港口、市舶司的設立和中國輸出的兩種主要商品。另外,要了解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和海外貿易興盛的情況。
(1)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
①宋朝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眾多的商品,為海外貿易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
②宋朝時,契丹、黨項、女真各族相繼在北方及西北興起,各自建立了與宋朝對立的民族政權,致使宋朝與中亞諸國的陸路往來實際中斷,宋朝必須通過海路去與外國發展貿易關系。其中;以南宋顯得更為突出。
③宋朝掌握了高度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不僅能造堅固巨大的海船,使用先進的指南針導航,而且還熟練地掌握了海洋季節風的規律,充分利用它來保證航行或縮短航期。
④宋朝政府采取了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
(2)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情況。
①活動范圍廣。東起日本和朝鮮,西到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都有中國海船抵達,而上述亞非地區許多國家的商船也常來中國港口停泊。南宋時,來中國通商的國家有50多個,商人出海貿易所到的國家也有20多個。其中關系比較密切的有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區)、閹婆(印尼爪哇島中部)、三佛齊(印尼蘇門答臘島東部)和高麗、日本等。至今上述廣大地區仍留下了不少宋代銅錢、瓷器等遺物,就是當時海上頻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關于宋朝海外貿易的范圍,觀看《宋代海外貿易》地圖。
②貿易方式多。分官府、私商、沿海無地農民三大類。官府經營的主要是以“朝貢”和“回賜”的方式進行的政府間的貿易。宋政府對外國政府以“朝貢”名義送來的貨物,不僅給予減免征稅的優待,而且還往往以高出原物價值的錢和物給予“回賜”。有時官府也直接派人到海外進行貿易活動。私商經營需要巨額資金.大商人不是權貴官僚指派的代辦人,就是地方上的富家大姓,他們自己擁有海船,招聘船員,并有能力購置大量貨物。中、小商人的經營條件和規模,往往與前者相差甚遠。沿海無地農民大多是出于無奈,以微薄的資金購買有限的貨物,然后搭乘別人的商船出海販賣,很少有發大財的,更多的是流落他鄉。
③出現一批重要外貿港口。最著名的有泉州、廣州、明州三大港。泉州超過廣州成為中國海外貿易的第一大港,始于南宋末年,后來元朝時達到了極盛。它們都是當時世界聞名的大商港。在宋元兩代歷史上,外國與中國間的距離,就是以泉州為起點進行計算的。明州主要與日本、高麗貿易,規模要略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