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復習示例
6.《元朝的社會經濟和中外交往》
元朝統一全國,在大一統局面下,元朝的社會經濟取得了許多成就!霸雷嬷匾曓r業” 這一目需了解兩個問題:
①元初農業生產的破壞。蒙古貴族剛剛攻占黃河流域的時候,沒有認識到農業生產的優越性,奪占農田為牧場,企圖用自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來代替農業生產方式。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結果造成北方生產力的急劇下降。后來在大臣耶律楚材的勸說下,才放棄了這種錯誤的作法。②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措施。可閱讀課本上引用的一句元世祖詔令,說明他對農業的重視,再歸納他為恢復和發展農業所采取的措施:a.禁止圈占農田為牧場;b.設立專管農業的機構,派人到地方檢查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并把“戶口增、田野辟”列為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主要標準;c.修治黃河。這些措施起到了促進北方農業恢復和發展的積極作用。
“紡織業的新發展” 主要了解以下幾點:①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植棉區的擴大,為棉紡織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回顧南宋棉花種植的范圍,以加深對植棉區擴大的了解。②松江是元朝的棉紡織業中心,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發展有很大貢獻。閱讀有關松江棉紡織業和黃道婆生平的那段小字和圖畫《黃道婆》。③棉布成為江南人們的主要衣料。回顧以前所學過的歷代經濟史內容,元代以前平民百姓的主要衣料是麻布,所謂“布衣”就是用麻布做的衣服。只有在元代以后,“布衣”才指棉布做的衣服。
“聞名世界的元大都” 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因此它首先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同時它又是全國的經濟(商業)中心和文化(戲劇)中心。教材著重介紹了大都商業興盛和文化繁榮的情況。當時大都的交通十分發達,它既是海運和漕運的北方終點,又有通往全國各地的許多驛道,全國各地的許多商品便從海道、運河和陸路進入大都。加上當時海外交通發達,吸引了許多外國商人前來大都做生意,所以商業十分繁榮。馬可·波羅曾描寫大都說:“郭中所居者,有各地來往之外國人,或來貢方物,或來售貨宮中!鈬迌r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傥镙斎胫,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撕拱死锎蟪侵車,有城市二百,位置遠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來此買賣貨物,蓋此城為商業繁盛之城也”。大都還是文人薈萃的地方,特別是由于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元雜劇的發展,更使大都成為元朝前期戲劇創作和演出最昌盛的城市。
“漕運和海運” 主要敘述了元朝的運河漕運和海運。回憶唐宋以來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情況,了解到元朝建都大都,糧食和其他物資需要依靠江南地區的供應,這是元代漕運和海運發達的重要原因。在地圖上指出會通河和通惠河的位置和起訖地點,并將此圖與《隋朝的運河圖》加以比較,對比元朝的漕運和隋朝大運河的異同。自隋唐至宋,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一條南北運輸線,經元朝修會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為以大都為中心的新型運河了,它就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在圖上指出海運的航線,理解海運是我國交通運輸史上的空前壯舉。
“泉州港的興盛和中外往來的頻繁” 以泉州港的興盛和馬可·波羅來華為典型事例,介紹了元代的海外貿易和中外交往的發展情況?勺孕虚喿x小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