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復習示例
上述內容中,評價后周世宗和王安石在歷史上的貢獻,可考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陳橋兵變和王安石變法可出名詞解釋、簡答題,考查歸納、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
2.《遼、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北宋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但并沒有完全統一全國。這時,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還有契丹族于10世紀在北部建立的遼、黨項族,于11世紀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契丹的興起” 這一目要了解四個問題:①契丹族的起源。課本上的小字講到了有關契丹起源的傳說,說契丹族的祖先是一個騎白馬的少年與一位乘青牛的少女,這說明契丹在其原始社會時期,是由一個包括“白馬”、“青牛”兩個氏族的小部落逐漸發展起來的。②北魏時,契丹族同中原往來密切。③隋唐時期,契丹逐漸強大起來。④唐末以來契丹族的生活情況。最后一個問題是本目的重點,要注意結合課本上的圖畫和小字進行了解,對契丹建國前夕和建國初期的生活情況有一個比較生動、具體的印象。
“阿保機建國” 這一目要了解五個問題。①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耶律阿保機是契丹族迭刺部的酋長。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區,耕作條件較好,與漢族接觸也比較多,經濟發展快,逐漸成為契丹八部中最強大的一部。9XX年,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成為契丹族的最高首領。②阿保機提倡農業,接受中原封建文化。③9XX年,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④契丹從石敬瑭手中取得幽云十六州。⑤契丹改國號為遼。歷史上契丹的國號曾幾次更改,947年改為遼,983年又稱契丹,1066年又改為遼。
“澶淵之盟” 學習時,可以利用《遼、北宋、西夏形勢》圖,知道東京和澶州的位置,以及澶州城對北宋政權的重要性。關于澶淵之盟要認識到是在遼宋雙方實力相對平衡情況下互相妥協的產物。對于遼來說,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得以安然脫險,還獲得了戰場上本來得不到的東西——“歲幣”。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的沉重負擔。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不僅雙方邊境地區生產得到發展,雙方還通過“榷場”進行貿易。澶淵之盟后,遼宋和好,每年雙方互派使節拜年慶壽。宋對遼致書自稱南朝,以遼為北朝。10XX年,遼發生饑荒,北宋從雄州賣給遼兩萬石糧食。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也傳到了遼。而遼為了消除燕云地區漢族人民的反抗情緒,取消了一些民族歧視法令。遼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使學生理解這樣一個道理:遼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戰爭,也有和平。尤其是有頻繁的經濟交流,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相處是我國各族之間關系的主流。
“西夏的建立” 學習時,回憶東漢和西晉時講到的羌族。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唐朝中期以來居住在寧夏、甘肅、陜西西北一帶,過著游牧生活。看《遼、北宋、西夏形勢》圖,明確西夏統治區域和都城興慶的地理位置。“夏宋間的戰與和” 這一目要了解三個問題:①夏、宋之間的戰爭使雙方損失都很大,因此,1044年雙方達成和議。②議和后北宋給西夏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的負擔。③議和后,雙方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