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教案示例
[板書]三、昭君出塞
1.呼韓邪單于歸漢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所引《漢書》史料:“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勿得相詐相攻。”這時,呼韓邪單于要求歸附漢朝。前面我們提過:呼韓邪單于要求歸附漢朝。在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首次到長安,對漢宣帝稱臣。漢朝熱情接待,并頒給他“匈奴單于璽”金印,承認他為匈奴最高首領。在西漢王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重新統一了匈奴。公元前43年,呼韓邪單于北歸漠北單于庭,臨行時與漢使者訂立了這份盟約。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上昭君出塞的內容。看后,請復述出來。
[板書]2.昭君出塞
[學生看書]……
[學生復述]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入朝請求和親。宮女王昭君自請前往,漢元帝把她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此后,邊境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具體講一下,觀點可以和課本上不同。
[學生講解]呼韓邪單于為了表示要與漢朝世代友好下去。請求漢元帝答應他跟漢朝結親。漢元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過去,漢朝與匈奴和親,都得選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次漢元帝決定挑選個宮女代替公主。他吩咐太監到后宮傳話:“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對待!
當時后宮有一個宮女叫王嬙,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過幾年書,學名叫做昭君。她剛被選入宮中不久,還沒見過皇帝。叫說匈奴要與漢朝和親,覺得這是關系到匈奴和漢朝友好的大事,便報上了名。經辦這件事情的官員,稟明了元帝。元帝吩咐為王昭君準備嫁妝,并且找了匈奴女人給王昭君講解匈奴的生活習慣,教她學習匈奴語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樂器。王昭君不久就全學會了。
呼韓邪單于按照漢朝的風俗習慣,親自來接王昭君。漢元帝設宴為他們餞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長亭。王昭君抱著琵琶,騎在馬上,內心交織著歡樂和憂愁。并很快把這種矛盾的心情譜成了一首曲子,一邊走一邊彈奏起來,人們把這首曲子稱為《昭君怨》。其實,這首曲子的內容并不完全是憂愁怨恨的情緒。后來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漢明妃,《昭君怨》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王昭君到匈奴后,幫助呼韓邪單于發展匈奴的生產事業,改革了一些牧民的風俗習慣。從王昭君到匈奴開始,匈奴人學會了使用從漢朝輸入的農業生產工具,逐步發展了農業生產,基本上解決了糧食自給,出現了人畜兩旺。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鄉,可又不能回到漢朝,年老的時候,她立下遺囑。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歸化(呼和浩特)郊外,墳墓要坐北朝南,讓她能夠遙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們在歸化郊外選了一塊向陽的水草豐茂的小坡地,為她修建了墳墓。沙漠地區寒冷干燥,大多數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時間才長青草?蓳f昭君墓上的草卻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稱為“青冢!
(學生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可由教師講解或者布置下去,讓學生自己找書看)
[投影顯示]
1.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保ㄟ呹P的城門很晚才關閉,牛馬布滿原野,好幾代人聽不見報警的狗叫聲,百姓沒有拿武器打仗的任務)。
2.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董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