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2 明朝為什么要大量引進高產的農作物?教師講解 一是鄭和下西洋后明朝的對外交往日趨頻繁,大量農作物的引進是中外經濟交流的重要表現:二是明朝時人口糧食問題依然存在,政府需要高產農作物解決人口糧食問題
(教師導語)農作物品種的增加,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我們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呢?
2 手工業 (教師引導學生用精練的語言歸納、概括)
棉織業:由南到北 形成一批基地
(用多媒放“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嘉善縣城所在地)紗”的民謠。)
絲織業:蘇州 南京
制瓷業:瓷都景德鎮形成
教師引導學生看書中或投影“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講解:始于宋、成熟于元的青花瓷,鼎盛于明代。
教師導語)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進步,下面請同學們看書中相關內容,概括出明清商業發展的特征。
3 商業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空前活躍 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 大商人出現 徽商和晉商
投影顯示:《皇都積勝圖》
(教師詳解)這是明朝人繪的反映明代中后期北京商業繁榮的圖卷。全圖長2182厘米,縱32厘米。畫面從盧溝橋經廣寧門(今廣安門)進入北京城區,又經正陽門、棋盤街、大明門、承天門(今天安門)、皇宮等街市,向北延伸至居庸關。描繪了北京繁華市
區的商業街道面貌。街上車馬行人熙來攘往,茶樓酒肆店鋪林立,招幌牌匾隨處可見,馬戲、雜技演場聚有大群看客。在效區的一條大街上,人們馬馱、車載、肩挑、手提著各種物品,來來往往。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的“朝前市”,出售著布匹衣裳、毛皮綢緞、陶瓷器皿、書籍字畫等種類繁多的商品。游人顧客邊走邊看、非常熱鬧。此圖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徽商和晉商的相關內容,看《徽商的房舍》圖,解釋:商人賺錢后修建精美的家宅,購置大量良田。也有一部分投資從事手工業生產。
教師解釋:“東西兩洋”是指東洋和西洋,
“西北兩口”指張家口和古北口。該圖反映
了當時南京經營貨物的廣泛性,是當時商品
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
學生通過思考,踴躍回答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看松江出產的精美棉布圖,請學生朗讀
1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 下,歸納概括。
2 引導討論書中“動腦筋”中的問題,最后形成“紡紗織布不僅要求一定的溫度,更重要的是要求有一定的濕度”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