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3 學生看書中或投影“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
4 學生看書中相關資料
5 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南都繁會圖》,學生能答出“南都”是南京
學生對明清高超的手工技術贊嘆
活動與探究:
資本主義萌芽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教師講解)從剛才同學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來:明朝絲織業中小生產者兩極分化:有的因經營虧損而失敗,淪為受人雇傭的機工,有的則善于經營,不斷贏利,積累數千金的資產,織機由三、四張增至三、四十張,雇傭眾多機工,從小手工業者發展為機戶,成為早期的資本家。施復夫婦就是早期的資本家(學生答),受雇傭的機工就是工人(學生答),他們靠勞動計日領取工資(學生答)來維持生活。那么這種雇傭關系的出現就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基本特征,在中國的明朝則表現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教師引導)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后并沒有大踏步的向前發展,而是舉步維艱。為什么?(學生通過看書可找出“閉關鎖國”這個詞)
三 “閉關鎖國”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原因三條:傳統觀念、統治者的妄自尊大、防范外來侵略
過程三步:禁海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
(教師可適當補充清政府實行該政策的一些資料來
加強學生的理解)
影響三句:消極自衛、阻礙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與
世隔絕最終落伍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后的“動腦筋”,組織討論
對比鄭和下西洋、引進外國農作物和清朝閉關政策的不同后果,讓學生談自己的想法。
“想法”大致思路:1 吸取“閉關鎖國”政策的教訓,應廣泛交往; 2 交往過程中應積極學習別國的長處,發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
本課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三個內容:明清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學生回答)。農業、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業的發展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教師應強調農業、手工業、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四者之間的關系──—前提條件和結果)。但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卻嚴重的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致使中國近代與世隔絕、迅速落伍。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學生議論 ,自由發言。
1.教師引導學生看書中施復夫婦經營絲織機房圖和旁邊的補充資料,重點提示學生看他們開始時的規模,后來的經營規模.
2.給出幾分鐘讓學生討論
3.自由組合把施復夫婦的經營史進行表演.學生基本能表現出自己織絲、善于經營、再投資、擴大規模、雇人等點。
4.在老師引導下回答問題
5.學生通過看書可找出“閉關鎖國”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