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板書]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建筑成就{
1.北京城 世界建筑的瑰寶
[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朗誦一下第一段的描寫。
[師生朗誦]明成祖時候,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嚴整,城墻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宮殿樓閣,千門萬戶,金碧輝煌,氣象萬千,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寶。
[投影顯示]
明朝的北京城
[教師講解](展示長城模型或圖片)同學們,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朝的北京城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是:宮城、皇城和京城。其格局的特色是:宮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軸線突出,東西建筑對稱展開;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構成了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的整體格局。北京作為數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也是都城營建的最終結果。古代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定的原則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這些規矩是:
第一,皇宮必須安排在全城的中心位置上,這是都城格局的一個重心。都城的核心地帶是皇城,而皇城的核心地帶則是皇宮。皇宮居中,以其南北中軸線作為整個皇城以及都城規劃的中樞;南北中軸線還是象征政權的王朝依次排列的所在,由此體現皇宮的主導地位。
第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這是都城格局的兩個基本點。左祖右社,就是說,皇城的左邊是太廟,也就是帝王們祭祀祖先之處;皇城的右邊是社稷壇,也即帝王們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前朝后市,就是說,皇城的前部是朝廷,是帝王上朝聽政之處;皇城的后面是市場,是都城的商業交易之地。圍繞皇城中心所安排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用意在于體現至高無上的皇權尊嚴。
第三,都城的道路必須按中軸線對稱鋪開,形成經緯交叉式道路網。居中的皇宮位于中經中緯大道的交匯之地。城門則直對著主干道,并由此銜接城外的道路。城內外縱橫交錯的道路體系構成了京畿通暢的交通網絡。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故宮的情況。
[投影顯示]
[教師介紹]同學們,我們在投影中看到是故宮全景圖片。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下面我們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為例,了解一下故宮的建筑特色。
[投影顯示](或者放影像作品)
[教師講解]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