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教師引導]好,下面我們通過對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的過程的學習,來了解一下當時科技成就取得的不易。先請同學們把課下收集到的關于李時珍的故事講一下。
[板書]1.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學生講述]生甲:李時珍生長在醫學世家,自幼酷愛讀書,才智過人,年方十四便考中秀才。李時珍的家鄉,有一庸醫,此人不學無術,可是卻假充斯文,開口《傷寒論》,閉口《藥性賦》,這位庸醫家財萬貫,更有藏書之癖,他平時不惜重金,購買天下醫書,以此來炫耀自己。
李時珍祖上世代為醫,家境僅溫飽而已。再加上常常為貧窮患者義診施舍,因之無錢買書,李時珍為了精湛醫道,博覽眾書,多次向這位庸醫借書讀,可是均被他無情拒絕。
有一年夏季,梅雨季節剛過,庸醫便命家人將書房內的藏書搬到院子里晾曬。各種古典醫籍攤曬了滿滿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地在院子里踱著方步。這時正巧李時珍去一病家治病路過這里,見滿院子都是曬的書,便一時興起,走進院子里,只見他解開衣襟,躺在曬書的架子旁,袒胸露腹,竟也曬起“書”來。庸醫一見,莫明其妙,驚問道:“李先生,您這是做什么呀?”
李時珍笑道:“我也在曬書啊!”庸醫更加不解地問道:“先生的書在哪里呀?”李時珍拍拍自己的肚皮說:“我的書裝在這里面。”庸醫聽后,知道李時珍是在挖苦他,慚愧得滿面通紅,無言以對。
生乙:傳說明代名醫李時珍,一天外出采藥,看到一個村莊田園荒蕪,無人下地勞動,原來這個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個茅草屋里,他看見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藥來,讓老人喝下,停了一會,老人出了一身汗,癥狀減輕了許多。李時珍詢問了一下情況,才知道村里先后來過幾個走江湖的郎中,給他們開過藥,還說什么“吃上一副藥,包管你藥到病除”?墒浅粤耸畞砀绷,仍不見效。李時珍便找來煎過的藥渣,仔細一看,大部分是假藥。假藥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當受騙了,他們對庸醫痛恨不已。李時珍看藥渣的事,傳遍了附近的村莊,人們紛紛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藥和帶來的藥渣叫李時珍鑒別,因為人太多,看不過來,只好讓大家把藥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個個攤開放好,逐個查看,揀出真藥,扔掉假藥、劣藥,并教大家如何識別偽劣中草藥,防止再上當受騙。從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過的藥渣倒在路口處,盼望過路的良醫識別真假,于是這個風俗就盛行起來。
……
[教師講解]聽過大家講的關于李時珍的故事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李時珍的生平,了解他寫《本草綱目》的過程。
李時珍是湖北人,他家世代業醫,父親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于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吧!”并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時珍的父親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很有名望的醫生。大約到了三十八歲,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